地缘经济与政治

在竞争中锻造韧性:绿色转型中的地缘政治

我们是否有可能利用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以支持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Image: Unsplash

Global Future Councils
2025-2026, World Economic Forum
Kaiser Kuo
Writer, 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host of the Sinica Podcast
  • 绿色转型无法等待完美的地缘政治共识。
  • 下一阶段的全球合作将更多依赖于“趋同”而非“共识”。
  • 成功并不在于“有多和谐”,而在于“有多持久”。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即使存在政治分歧、也能持续进步的世界。

世界发现自己陷入了分裂和紧迫的双重困境。

全球重要力量之间的竞争正在重塑全球贸易和技术流动。战争改变了能源格局,而高碳排放的军备竞赛则有可能逆转某些地区来之不易的减排成果。放眼全球,民粹主义对气候政策的反弹势头日益强劲。

然而,地球留给我们的时间仍在流逝。洪水、火灾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正在以外交手段难以适应的速度改变着风险的地理格局。

这种悖论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现在处于亟需开展合作的时刻,而地缘政治体系却似乎处于最无能为力的状态。那么,地缘政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敌人,能否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各国能否利用竞争、区域主义乃至自身利益,来加速而非阻碍包容性转型?

在上月于阿联酋迪拜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和网络安全年会上,“自然与气候产出实验室”研讨会聚焦此类议题。来自政界、商界、学术界和社会组织的全球领袖在会上深入探讨了当前分裂世界的各种力量如何催生促进融合的希望之种。

与会嘉宾得出结论:绿色转型无法等待完美的地缘政治共识。它必须直面权力运作的复杂现实,并在其中寻找出路。

权力、竞争与机遇

在迪拜举行的会议中,中国和美国的缺席引人注目。在推广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和电池等脱碳技术以及降低成本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过中国。然而,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也对推动能源转型所需的原材料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2025年10月9-10日,中国扩大了对稀土物项及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新增了含稀土量≥0.1%的外国产品必须获得中国相关许可的规定,并收紧了对磁体、氧化物、合金、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的管制。

在太平洋彼岸,美国的态度却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急转。现任美国政府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并嘲讽气候变化是“骗局”,将可再生能源视为通往毁灭的道路。

然而,竞争也能催生进步。全球竞争推动了清洁能源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它促进了对关键矿产的投资,使绿色产业回流本土,并更加注重韧性和创新。如今的挑战在于,如何防止“绿色竞争”演变为“绿色重商主义”,避免一场充斥着补贴、关税和技术垄断的零和博弈发生。

地缘政治不会从气候问题中消失。问题在于,它能否从阻碍因素转变为推动因素?我们需要一个最终使自身利益、安全和可持续性相协调的框架。

多极化动能

旧秩序日渐瓦解之际,一种新的影响力架构正在形成——它并非依附于任何单一霸权,而是由网络、联盟和区域一体化所塑造。困扰多边机构的碎片化,也为可持续发展领域打开了新的创新空间。

在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和中东,围绕气候、自然和发展目标的联盟正在形成。金砖国家集团正日益增强其对自身转型路径的掌控力。东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非洲联盟正在探索合作性的气候适应项目。海湾国家正在推进涵盖能源、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修复的大型可再生能源和自然资源项目。在每个地区,人们都在努力将主权不再视为孤立的阻碍,而是将其重新构想为推动生态发展的驱动力。

这种新兴的多极化动能具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征:

  • 大规模的自主性:曾经处于被动接受这一方的国家,现在正提供多种模式和资源。这些出口可再生能源、森林管理知识和早期气候融资的国家正将“资源依赖”转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 南南互惠:在南北援助之外,各国越来越重视同侪间的合作。共同的气候风险状况、相似的发展轨迹以及相互信任,使得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往往更有效。
  • 区域性实验:在全球体系脆弱不堪的情况下,区域平台成为可扩展创新的试验场。东南亚气候数据网格、东非土壤修复走廊、拉丁美洲碳信用联盟等区域合作平台可以进行治理和融资模式试点,并向外推广。

这意味着,只要培育出新的合作节点,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就能在地缘政治分裂的背景下生存,甚至蓬勃发展。对于领袖们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积极推动这些合作节点的形成、维护地球限度,并确保其公平性和连通性。

经济学和激励机制

如果没有正确的激励机制,任何转型都无法持久。全球经济在结构上仍然与地球的承载能力不匹配——时间跨度、衡量标准和动机都存在错位。然而,一些转变正在发生,这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由之路,而非代价高昂的例外。

首先,产业政策回归,更重要的是,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环保。从欧洲的“绿色新政”产业规划,到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和即将出台的“十五五”规划,各国政府都逐渐认识到,仅靠市场无法带来系统性变革。就连长期以来对产业政策不屑一顾的美国,也在拜登执政时期拥抱了产业政策,《通胀削减法案》中就包含诸多绿色承诺,以期为美国的能源转型提供大量资金。当前这波浪潮的特点,并非体现于保护主义本身,而是其中暗含的对可持续发展领导地位的争夺——谁能以最快的速度部署资金、谁能以最高效的方式推广绿色技术,谁就更有可能抢占优势地位。

其次,金融行业的发展重点正从风险管理转向机会设计。主权财富基金、开发银行和私人投资者开始将气候适应能力和生物多样性视为可投资资产。混合融资(结合优惠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兴起,模糊了慈善和盈利之间的界限。在这种模式下,风险成为一种杠杆:公共机构愿意承担首批损失,从而吸引原本会袖手旁观的私人资本。

第三,衡量标准正逐渐与现实接轨。随着碳市场的成熟和数据透明度的提高,企业定价和声誉的依据不再是短期收益,而是长期价值创造。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理事会等机构设计的信息披露标准,为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提供了全球标准,成为协调跨国界的激励机制。如今的挑战在于,我们如何将这种逻辑扩展到自然、水资源和废物管理等领域,从而对地球资本进行全方位核算。

最后,数字基础设施正逐渐成为绿色转型的纽带。人工智能、卫星监测和基于区块链的溯源系统可以实时验证碳排放、追踪生物多样性信用并优化资源利用。如果管理得当,这些技术不仅能让可持续成果让更多人看到,还能被验证。

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否可行。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政治意愿、制度能力和公众信任能否跟上步伐。激励机制已经存在,剩下的是如何协调一致。

信任与治理

信任是推进转型的必要前提。技术、资本和政策可以加速变革,但只有合法性才能维系变革。过去十年间的经验充分表明,当人们对国家或全球机构失去信心时,进步就会停滞,两极分化会加剧,虚假信息就会趁虚而入。

重建信任始于规则与现实的一致性:明确的规则要能得到可预测的执行,承诺要能被履行,利益要能实现共享。国际框架必须超越空洞的承诺,走向可预测的执行:承诺的资金如期拨付,标准具有互操作性,以及争端解决机制要能够赢得信任。

构建包容性也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企业和多边机构。我们不能将城市、原住民社区、青年组织和小企业等利益相关者边缘化,而要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是执行层中的一员。他们的参与对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技术治理已成为合法性所关注的新的前沿问题。AI系统既能加速清洁技术研发,也可能扭曲信息并加剧不平等。因此,建立具有透明度、安全性和问责制规范,并非气候或发展议程的附属议题,而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内容。

最后,沟通至关重要。塑造公众想象的叙事决定了哪些未来看起来是可能的。当治理模式同时具备气候治理的雄心壮志和同理心,不仅仅解释“我们必须改变什么”,还能解释“为什么改变”以及“为谁改变”的时候,它就能够弥合那些仅靠冰冷条约无法弥合的分歧。

在日益分裂的地缘政治中,所有这些都充满挑战。

然而,矛盾的是,地缘政治的分裂也可能催生进步。全球重要力量之间的竞争可以刺激创新和部署,因为各国竞相掌握绿色技术并确保供应链安全。曾经被斥为低效的冗余系统,也可以成为韧性的缓冲,确保任何单一瓶颈都不会阻碍全球脱碳进程。区域间的竞争可能会催生出多样化的政策实验,贡献出可供其他国家借鉴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分裂其实可以分散风险,并催生一种生态多元主义:一个拥有众多路径的世界,尽管这些路径的汇聚程度不一,但最终都将引领我们朝着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愿景迈进。

诚然,分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推动竞争、促进创新的发展,但另一面,它可能滋生冗余、导致效率低下、也无法增强韧性。分裂会助长零和思维和僵化的民族主义叙事,以排他性的方式定义安全。战略竞争已经将资源转移到碳密集的军备竞赛中。碎片化可能导致技术标准分裂、信任受损,并催生出浪费成本但无法带来进步的并行系统。韧性与浪费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而世界正在这条边界线上摇摇欲坠。因此,当务之急并非美化多极化格局,而是对其进行约束:我们应当引导竞争走向真正值得的方向,并将包容性和稳定性作为衡量的标准。

下一阶段的全球合作将更少地依赖于“共识”,而更多地依赖于“趋同”。哪怕希望渺茫,我们也亟需全球合作就必要事项达成一致。多极格局若能够得到规则化和创新的治理,就能实现单极格局和瘫痪状态所无法企及的目标:分布式的韧性、多元化的尝试以及更广泛的合法性基础。成功并不在于“有多和谐”,而在于“有多持久”。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即使存在政治分歧、也能持续进步的世界。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于12个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的专家知识与合作交流,这些理事会分别聚焦抗菌素耐药性、清洁空气、气候与自然治理、数据前沿、能源科技前沿、森林经济、推进良好治理、自然与气候创新融资、自然资本、自然与安全、再生蓝色经济、土壤等议题。

本文作者: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2025-2026年成员

郭怡广,世界经济论坛撰稿人、“中国谈”播客主持人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Just Transition

相关话题:
地缘经济与政治
能源转型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地缘政治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更多关于 地缘经济与政治
查看全部

中美两大经济体为何面临截然不同的问题?

John Letzing and Philipp Grosskurth

2025年10月20日

Trade Compliance for Leadership: Navigating a Shifting Global Landscape

关于我们

  • 我们的任务
  • 我们的历史
  • 领导团队
  • 影响力
  • 北京代表处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