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才是旅游业的未来
在公民出境游人数和花费方面,中国是公认的全球第一大客源国,与之相关的报道数量通常超过了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消息。
事实上,在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2017年公布的最受欢迎目的地国家榜单上,中国以接待游客5930万而成为2016年全球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排名前列的这10个国家承载了全球46%的海外游客。
(2016年全球热门旅游目的地 Imag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2017)
这其中,有个现象值得注意,排名靠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去年都爆发了“反游客游行”。以这两个国家为代表的南欧地区历来是旅游热门地,但据路透社分析称,出于对地中海周边一些其他旅游地的安全顾虑,许多游客转向南欧,使得近些年这些国家游客人数不断“刷新高”。
旅游业发达本应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以西班牙为例,2016年西班牙接待游客756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该国经济收入的12%。但这些旅游热门地点本地的居民却感觉生活倍受“干扰”,比如意大利著名的旅游城市威尼斯,当地有5.5万居民,每年接待的游客却高达2000万人次。在这两个国家的旅游热门城市,许多居民参与抗议,认为大量游客的到来推动短租行业,直接导致本地房租上涨,本地人负担加重,有些人甚至被迫搬离家园。此外,城市设施资源受损,一些游客的不文明举动以及邮轮给附近水域带来的污染等都是这些居民反对游客的原因。这个“反游客运动”实际上凸显的是可持续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
在国际游客人数榜单上位列第四,加上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一些景区面临的压力也不容小觑。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仅在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就接待国内游客1.47亿次,北京、大连、上海、三亚、杭州、西安、重庆等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短时间内爆发的压力难免会带来一些意外情况。据人民网报道,武汉北部黄陂地区在今年“五一”小长假时出现严重拥堵。据报道,30日该地区锦里沟两边上山公路完全瘫痪,直至30日晚上10点依然还有自驾游客人1500余人未能下山。后经多方积极协调,1日凌晨12点公路全部打通,所有滞留游客全部安全下山。
这只是热门景点在“五一” 、“十一”及春节等假期承受压力的一个例子。以往,每逢旅游旺季,总能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不过,近些年来,中国在疏解旅游热门景点压力这一点上,做出了许多努力。
景区限流
在南欧的“反游客游行”发生之后,威尼斯等地陆续推出高峰期游客限流的措施。而早在2007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就发布实施首部《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明确提出景区需限定最大接待容量。
该办法规定,旅游景区从事旅游接待活动,应在旅游资源保护允许容量范围内开展,并制定相应的旅游高峰安全运行预案,及时向社会公布游客流量占景区最大接待容量的信息,合理疏导游客。
此外,该办法还明确规定,旅行社、旅游景区、导游不仅仅是旅游服务的提供方,还应担负起教育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保护旅游资源的职责。
游客意识
提高游客保护旅游地资源的意识对于可持续旅游业至关重要。早在2002年,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在北京、上海、广州进行的居民访问调查就显示,82.7%的受访者在外出旅游后感慨景点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并且83%的居民认同旅游资源既要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需求。
在如何落实这种保护的问题上,58.5%的人建议立法保护自然遗产,严格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民间监督也被看好,25.5%的人建议成立由政府、专家、普通人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评审监督,共同参与对共同遗产的管理;此外,还有15.5%的人认为将自然遗产划分等级,中央政府抓大,地方政府管小比较可行。
利用新科技
充分利用新科技为游客带来便利,是提高景区容量的方法之一。据新华网报道,安徽省旅游局打造的“旅游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基站实时采集用户位置信息技术,实时统计景区游客数量、漫游用户数、过夜数,分析游客来源地、驻留时间、景区热度等信息,全面实现景区人流量实时监测、景区客流属性分析、超负荷短信预警等功能,为省旅游局在人员监管、景区管理和游客服务等方面提供大数据支撑服务。
不过,中国的旅游业目前仍然面临容量考验、景区同质化、配套设施升级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是一个长期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可持续化是不容忽视的基本原则。
作者:Karen Liu,Formative Content作家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张智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可持续发展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