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和运输

Z世代与现代制造业高度契合,实施公平的劳动力战略至关重要

Z世代的人才特质与现代制造业需求高度契合。 Image: 路透社/Jim Young

Jake Gomez
Head of North American Vertical Strategy, Consumer Goods and Industrials, ManpowerGroup
本文章是 先进制造与供应链中心 的一部分
  • Z世代的人才特质与现代制造业高度契合——他们具备数字思维、AI技能及协作意识,这些特质与智能工厂的需求完美匹配。
  • 实施公平的劳动力战略,对制造业吸引新一代人才至关重要。该战略需着力弥合技能、地域及文化层面的断层,方能同步提升生产效率、包容性水平与全球市场竞争力。
  • 实践培训与清晰的职业路径能有效提升参与度,通过学徒制、微证书与导师计划等模式,将数字技能转化为切实的工业影响力。

从底特律到深圳,全球制造商共同面临一个核心挑战:必须以足够快的速度接替退休工人,才能持续保障生产力与竞争力。

转机或许正系于Z世代——这群精通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协同平台的数字原住民,其技能禀赋与现代制造业的需求可谓天作之合。

然而,这种数字素养也引出了关键问题:在自动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如何公平地驾驭它、将其转化为切实的工业生产力,并以此为杠杆,维系全球竞争力?

数字浪潮碰撞工业基石

现代智能工厂正引发生产模式的根本变革:人工智能通过预测设备故障来减少停机,协作机器人则与人类并肩工作。这种新模式催生出的岗位,既要求员工具备精湛的技术素养,也离不开扎实的实践经验。

这场变革正孕育着新的劳动力市场。在AI、机器人及先进制造领域,岗位职责日益依赖于常态化的人机协作。具备AI素养的员工展现出更强的信心与适应力,而不具备该技能的劳动者则面临更大的压力与不确定性。

制造业正在人口结构变迁与科技浪潮的双重推动下经历深刻转型。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岗位流失、薪资差距及培训资源不均。尽管Z世代将AI视为协作工具,但领导者必须确保建立公平的参与路径。

全球范例进一步印证其潜力。在德国,由精通数字技术的青年操作的AI辅助质检生产线,已成功实现误差率下降与生产速度提升。在日本,电子工厂则将机器人技术人员与大学实习生配对,快速提升年轻员工在人机协作方面的技能水平。

劳动力供需错配困境

当前,Z世代正面临巨大的职场压力:56%的人表示每日承受高强度精神压力,近半数预计将更换工作,40%担忧被技术取代。这些数据折射出在急速演变的工作环境中,年轻一代对经济稳定性的普遍焦虑。

制造业本可成为一项理想的解决方案——在这里,人们能创造具体价值、遵循明确的晋升路径,并因出产必需之物而收获成就感。然而,根深蒂固的行业偏见与人才的地域错配,使得招贤纳士举步维艰:产业园区多与青年才俊聚集的都市中心相去甚远,而对“蓝领”工作的陈旧观念,更在不断侵蚀着制造业的吸引力。

若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将面临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衰退的风险,其影响会贯穿从供应链韧性到创新能力的每一个环节。

在美国,区域性产业园区正与社区学院合作推出双轨制学徒项目,为Z世代对接高科技岗位。初期成果显示,该模式显著提升了人才留存率与技能水平,印证了本地化战略的巨大潜力。

成效初显

试点项目已初见成效。由万宝盛华与罗克韦尔自动化联合成立的“先进制造学院”已培养超过470名自动化技师,为涵盖多个行业的100家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

毕业生薪资平均涨幅达约11%,有力证明了技能再培训的经济回报。这些集实践体验、快速成长与明晰职业晋升路径于一体的培养模式,正精准契合Z世代的职业发展诉求

技能本位招聘正日益受到青睐,实际能力比传统学历背景愈发受到重视。这一转变拓宽了非常规职业路径人才的就业空间,但各地执行力度不一,在普及性和规模化方面仍存缺口。

全球范例揭示了可行路径。新加坡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评估求职者技能,构建了更包容的招聘机制;北欧国家将编程训练融入学徒体系,打通了数字素养与机械技能的壁垒。这些实践共同印证:对人力资本的精准投入,能够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增强社会流动性。

政策当务之急

人口结构变革与技术进步正共同重塑制造业格局。一方面,熟练工人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退休;另一方面,全球61%的制造商正在加速自动化进程。这种双重压力不仅加剧了当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更对产业长期韧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北美、欧洲和东亚等人口老龄化地区亟待开拓维持竞争力的新途径,而新兴经济体则需在推进自动化与保障就业之间找到平衡点。

“Z世代的数字素养与制造业技术变革轨迹高度契合,由此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全球协同至关重要:贸易、移民和教育政策将决定各国的适应能力。协调职业教育、技能提升与跨境人才流动,是维持工业领导地位的关键。

德国双元制教育与区域产业集群的有机结合,不仅维持了较低的青年失业率,而且还为先进工厂持续输送技能型人才。这一成功模式正日益受到亚洲及北美国家的关注。

四大关键行动领域

应对劳动力挑战需要在多个领域采取协同干预措施:

  • 重塑人才吸引力:传统招聘方式常忽视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企业要吸引Z世代,必须充分展现行业在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与技能提升方面的潜力,同时积极扭转社会文化偏见。在招聘过程中让年轻人尽早接触先进设备与技术,是激发其兴趣的关键。
  • 革新培养体系:培训工作应善用Z世代与生俱来的数字素养,将沉浸式虚拟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可迁移、高适应性的技能。微证书与可叠加的认证体系则能为劳动者提供清晰的职业进阶路标。
  • 重构职业路径:职业发展通道必须呼应Z世代对快速成长与多元体验的期待。将技术能力与创新项目相结合的复合型岗位,既能满足员工需求又契合行业发展方向,而透明的晋升时间表与阶段性目标则能有效提升人才留存率。
  • 优化支持机制:面对年轻员工普遍存在的高压力状况,需要采用创新的管理方法。应当让管理者掌握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和人性化关怀的能力,以此建立心理安全感;并通过构建反馈渠道、推行导师制度、建立同事支持网络,为年轻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更广泛的经济影响

将Z世代引入制造业的影响远不止于单个企业层面,更关乎国家安全、经济韧性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构建。

然而,劳动力转型必须注重公平。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成果,绝不能只为先天优势群体所独占。政策制定者必须着力弥合城乡鸿沟、拓宽教育通道、疏通社会流动渠道。若这场转型失序,将加剧社会裂痕、削弱供应链韧性,并最终损害国家的全球竞争力。

在自动化的全球经济中,唯有成功应对这一挑战的国家,才能筑牢产业韧性,并持续引领创新浪潮。

前行之路

Z世代的数字天赋与制造业技术升级接轨,开辟了全新机遇空间。但成功不仅需要潜力,更需构建覆盖技能、职业发展、企业文化和包容性的战略体系。必须推行融合AI培训、明晰职业路径和支持型管理的综合方案,方能夯实产业未来的竞争力根基。

如今,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的驱动下,工厂车间已成为创新的孵化器。通过虚拟现实导览、社交媒体和互动体验等视觉叙事手段,我们能够鲜活地呈现这场变革,向世人展现一个兼具活力、创意与高价值回报的现代化工业图景。

对Z世代而言,这些职位代表着能够产生切实影响力、实现个人能力的飞速提升,并获得引领行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

在自动化席卷全球的时代,最明智的投资并不在于研发模仿人类的机器,而在于培养能够赋予机器智慧的人才。历史性的机遇正蕴藏于此:为Z世代及后来者铺就一条通往繁荣的康庄大道,从而铸就一个兼具韧性、公平与创新活力的制造业新未来。

本文作者:

Jake Gomez,万宝盛华集团北美垂直战略总负责人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黄思婕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第四次工业革命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第四次工业革命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更多关于 供应链和运输
查看全部

The Lighthouse Operating System: Driving Responsible Transformation

High-Emitting Sector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Low-Carbon Suppliers

关于我们

  • 我们的任务
  • 我们的历史
  • 领导团队
  • 影响力
  • 北京代表处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