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变化的时代,中国正在重塑全球粮食系统

气候变化已在扰乱全球粮食系统,中国正在采取行动。 Image: 路透社/Nir Elias
Hu Xiangdong
Director-Gener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AS)- 气候变化带来的强降雨、干旱等影响,已经在扰乱全球粮食系统。
- 中国正通过推进气候智慧型粮食生产等行动,确保气候目标与粮食安全。
- 减少浪费和打造可持续供应链是中国正在采取的关键策略。
其结果是更频繁的农产品短缺和价格飙升:2023年,英国肉类消费创下历史新低,主要原因是蛋白质产品对许多人来说变得过于昂贵。
气候变化正在重塑全球粮食生产体系,但旨在增强韧性的行动也已展开。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业经济体,中国正在明确将其气候目标与粮食安全联系起来。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推动与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作物和饮食结构,并辅以营养和生态投资。
气候智慧型粮食系统承诺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实现增长,并保障全民温饱。
1. 为气候和健康调整饮食结构
中国的饮食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低碳特征,主要得益于反刍动物产品的消费相对较低。
2022年,中国政府发布的膳食指南强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均衡饮食以及营养的高效摄入。这一举措与气候目标相一致。
随着气候变化持续扰乱全球粮食系统,加强韧性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当务之急。
”初创企业也在加快步伐。多家中国培养肉公司完成了数百万美元的融资,以扩大生产规模。
将中国14亿人口的饮食转向低强度生产模式,可能带来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2. 在全链路减少损耗与浪费
解决供应链各环节的粮食损耗与浪费,不仅能节约大量粮食,还能降低环境影响。粮食损耗主要发生在生产、储存和加工环节,而粮食浪费通常出现在消费阶段。
根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对于中国三大主粮(水稻、小麦和玉米)而言,整个供应链中的粮食损耗与浪费合计约占总产量的20.7%。其中消费阶段的损耗与浪费占比最高,约为5%。
该研究还指出,该比例有望降低8%,总损耗降12%。这一改善意味着大约可节约5500万吨粮食,其中水稻的节约潜力最大。
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每年将可减少2000万至56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企业可以支持并从这些努力中受益。在冷链物流、仓储技术升级和数字化可追溯系统上的投资将获得丰厚回报。在全球范围内,区块链和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能够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监控,避免食物变质和可能的欺诈行为。中国的电商和科技巨头已经在升级冷链网络,以减少损耗。
在华跨国企业同样合作推动绿色供应链。例如,阿里巴巴的物流部门菜鸟与食品生产商合作,推广环保包装和温控配送。
更多机遇蕴藏在食品捐赠平台和升级再造产业之中,并已获得中国新出台法规的支持,这些法规明确了剩余食品捐赠的税收与责任规则。每节省一吨粮食,都意味着供应链的强化和排放的减少,使得减少浪费的项目同时惠及地球和企业利润。

3. 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粮食供应链
除了国内市场,中国也开始优先推动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的可持续农产品贸易。
在热带雨林联盟的支持下,中国乳制品行业开始从巴西采购无毁林和无土地转化(DCF)的大豆。一家领先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商已承诺运输150万吨经过认证的可持续大豆。
自2020年12月起,这些大豆已通过第三方验证,确认其生产过程中不存在毁林行为,也未发生天然植被的转化。可持续贸易实践不仅反映了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者意识和需求信号,也体现了中国通过包容性的经济激励支持巴西及其他生产国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转型目标的努力。
尽管取得进展,挑战依然存在。以棕榈油行业为例,世界经济论坛的简报《以可持续实践加强中国-印尼棕榈油贸易》指出:
在供应端,“小型工厂”和未注册生产商削弱了可追溯性,同时认证体系依然分散,许多小农户难以获得认证。
在需求端,市场对成本敏感、消费者意识不足、价格溢价有限,以及推广认证棕榈油使用的法规激励缺乏,都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随着气候变化持续扰乱全球粮食系统,加强韧性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当务之急。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经济体和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在引领这一转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国将气候目标与粮食安全结合,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浪费,推动可持续贸易。这一综合策略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说服力且有关键作用的示范。
通过投资创新、提升供应链效率,并支持国内外的可持续实践,中国不仅在保障自身粮食安全,也为建设更加有韧性和公平的全球粮食系统献力量。
对于企业和投资者而言,顺应这一趋势既是发挥影响力的机遇,还能在全球向气候智慧型粮食系统转型的过程中解锁新的增长空间。
本文作者;
胡向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Felipe Carazo,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可持续商品总负责人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狄陈静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食品与营养安全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