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韧性,刻不容缓:企业为何必须适应气温上升1.5摄氏度的世界?

企业必须提升气候韧性,抵御日益频繁的气候灾害 Image: Unsplash/Hoang Nguyen
- 地球系统的崩溃日益损害企业利润水平、固定资产、供应链和各国社会。
- 企业如果不能积极应对气候风险,有可能到2035年前每年损失高达7%的收入。
- 中国正在面临气候灾害带来的风险,但同时也在率先展开投资,积极实施富有远见的韧性战略。
相关预计显示,2025年气候灾害造成的保险理赔损失可能高达1,450亿美元,比2024年增加6%。这一趋势突出表明气候变化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损失正在不断增加,也凸显了各方加快行动的紧迫性。
世界经济论坛和埃森哲共同发布的中文版报告《刻不容缓:增强企业韧性,抵御气候灾害》全面评估了气候灾害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也为董事会、投资者、企业高管和运营负责人提供了提升韧性的各项战略。
该报告量化分析了下列七项气候灾害给全球20个行业的企业固定资产带来的风险:极端高温、野火、干旱、水资源压力、热带气旋、海岸洪水和河流洪水。
报告评估了农业、建成环境、技术、卫生与福祉以及金融服务等五大社会经济系统面临的供应链风险。
在气候风险最大的国家中,中国很容易遭受洪水、热带气旋和极端高温等气候灾害。
公共投入至关重要,但要应对企业层面的风险,还必须将韧性纳入商业模式。
对于企业而言,这些气候事件不仅意味着环境风险,而且还意味着业务增长、企业经营和长期竞争力可能会受到剧烈冲击。
2023年,气候灾害给中国带来了3,080亿元(大约相当于 4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在气候适应性、韧性和脱碳方面进行投资的企业已经实现了切实的回报。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提供的数据显示,向气候适应性和韧性每投入一美元,就能避免多达19美元的经济损失。
韧性投资能转化为创新和价值创造的动力,而创新和价值创造是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新领军者年会的核心话题。
气候灾害影响企业盈利水平
根据不同排放情景预测,到2035年,气候灾害每年可能给全球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造成 5,600亿至6,100亿美元的损失。
到2055年,这些损失可能会攀升至每年1.1万亿美元,相当于2035年前每家企业平均收入减少6.6%至7.3%。
而在公用事业、电信和旅游等最容易受到影响的行业,上述损失可能会超过20%,极端高温将成为导致企业盈利损失的最主要因素。

这些行业不仅是实体基础设施会面临威胁,供应链的中断、生产效率的下降、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和资源的短缺都表明,气候风险将来可能会影响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
除了上述风险外,科学家还警告称地球系统即将突破难以逆转的临界点,比如极地冰原的崩塌和洋流的变化,这将给各类生态系统和全球经济带来广泛的影响。
这给企业领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面对新的气候现实,企业如何适应、增长和引领?
中国投资为气候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在加强公共体系建设、改善气候风险管理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通过战略性投资,中国已经开发了基于证据的工具和前瞻能力,能有效评估和响应气候灾害。
2019年至2023年,全国灾害预防和应急响应资金平均每年增加8.85%。仅是2024年,中国政府拨款 3,340亿元(相当于460亿美元),用于提高灾害管理能力。
这些基础设施,配以先进的气象预测模型和AI预测技术,帮助中国打造了尖端的早期预警系统,能够实现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快速、精准响应。
公共投入至关重要,但要应对企业层面的风险,还必须将韧性纳入商业模式。气候灾害不仅威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也会极大影响采购、加工、物流和消费需求。
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个企业都必须识别自身面临的风险漏洞,积极实施气候适应性和韧性举措。
气候韧性并非沉没成本,而是在越来越难以预测的世界形势下,推动长期价值创造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增强企业韧性的行动方案
为了在气温上升1.5摄氏度的世界中维持竞争力和韧性,企业必须采取前瞻性、一体化战略。下列五个行动步骤可为企业提供可行路径:
1. 将韧性与净零目标相统一
气候韧性和脱碳行动必须齐头并进。
将气候风险纳入核心经营决策,并增强整个领导团队的责任感。
所有的资本规划和投资决策必须考量韧性因素。
确保气候韧性和适应性行动覆盖企业每个层面和生态系统上的所有合作伙伴。
2. 开展全面的气候风险评估
企业需清晰了解自身面临的气候风险,包括识别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配送的整个价值链的风险漏洞。
使用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一致的情景和本地灾害数据,对关键设施进行压力测试。
赋予董事会风险监督之责,确保实现系统化治理。
3. 投资打造有韧性的基础设施
对资产进行升级,抵御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包括洪水、热浪和风暴等。
案例包括安装农业节水系统、改造工业冷却系统或强化能源基础设施、提高运行稳定性等。
4. 发挥科技合作的力量
投资提高能力,实现针对气候威胁的实时监测、了解、预测和行动。
使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预测和卫星监测等技术,提高系统敏捷性。
与科学机构合作,优化本地气候影响数据,提高战略预见力和运营决策力。
5. 促进全价值链合作
企业应当与供应商、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本地社区携手合作,共同开发早期预警系统和共享解决方案。
这有助于增强经营连续性,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友好合作。
韧性是新的竞争力
今天在韧性方面领先的企业将能做好准备,更好地满足未来监管预期、投资者审查和客户需求。
有韧性的企业更容易在面临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吸收冲击,以可持续的方式适应变化并实现业务增长。
的确,气候韧性并非沉没成本,而是在越来越难以预测的世界形势下,推动长期价值创造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正是开展行动的大好时机,我们不仅要未雨绸缪,更要引领未来。
企业拥有引领适应性行动的独特机会和责任,在塑造跨境投资决策、推动市场创新和支持相关政策、提升长期韧性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企业当下如能果断行动,和供应链各方展开合作,不仅能保护自身的资产和声誉,而且能够开创可持续增长的新时代。
本文作者:
陈德亮,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
Gill Einhorn,世界经济论坛创新与转型总负责人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气候指标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