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产业

我们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养活世界,但必须现在就采取行动

到2050年,养活近100亿人、同时维持住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这可能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再加上人口增长营养不良气候变化这些问题,很显然,立即采取行动,我们义不容辞。

然而,商业上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却落后于道义上的行动。

农业综合企业部门的长期成功依赖于保持高效粮食生产循环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气候是这个等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温上升、气候模式变化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将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我们养活与日俱增的全球人口的能力面临挑战。这在利润、声誉和投资方面会对企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森林是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水平的最经济的方式。保护森林就是保障未来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

农业供应链庞大而复杂。从农场到餐桌,各方参与者都在努力确保高效运营。因此,森林保护需要集体、协调的行动,同时还要考虑到治理、融资、当地社区和消费者行为。各种问题以及参与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巴西的大豆生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我们已经见证了一些关于大豆可持续生产的成功举措,但是我们如何才能从少数案例推广到全行业的转变?

大豆:粮食安全的灵丹妙药?

作为世界上最高效的蛋白质作物(占家畜饲料总量的三分之二),大豆有可能成为平衡世界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钟摆。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到2050年将大豆产量翻一番。

与此同时,这种小豆子因在森林砍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土著社区——特别是亚马逊地区的土著社区——所产生的影响而受到口诛笔伐。《大豆采购禁令》这样的集体行动已经扭转了与大豆相关的亚马逊森林砍伐的趋势。《大豆采购禁令》是一项协议,明令禁止交易在2008年后被砍伐的亚马逊土地上种植的大豆。现在需要把这项集体行动扩大到亚马逊以外、其它同样脆弱的大豆产区,例如塞拉多。

亚马逊地区每年的森林砍伐率:自本世纪初以来已大幅下降 Image: Sciencetrends.com
亚马逊地区以外的合作

尽管塞拉多的知名度远远低于亚马逊,但它是一个丰富的生物群落,覆盖巴西国土面积的21%。由于大豆产量将在未来几年显著增长,大豆行业及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和其它利益相关方必须采取协调行动,以确保实现可持续、负责任的增长。

其中一种方法是:进一步鼓励在已经为养牛清理出来的牧场上种植大豆。塞拉多有超过2500万公顷这样的土地。通过对农场主的适当激励——包括对不砍伐森林的补偿,我们可以防止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的进一步转变。塞拉多工作组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把大豆贸易商、消费品公司、金融机构和民间社会组织纳入可行的激励计划。我们期待在今后几个月报告这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另一项有希望的倡议是热带森林联盟。它正在和来自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的150多个合作伙伴一道推动实地行动,特别是在塞拉多最大的大豆生产州马托格罗索州。通过促进公私合作,我们看到了把供应链企业与可持续食品生产商直接相连的巨大机遇。

像这样的合作计划正是塞拉多所需要的。但由于时间紧迫,对话需要迅速转化为具体行动。

从对话到行动

如果大豆生产国和消费国的更多新兴市场参与者支持可持续商品,那么防止森林砍伐的努力将获得巨大动力。

在实现联合国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企业、政府、民间社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负有共同的责任。携起手来,我们能够避免砍伐森林并扩大可持续的商品供应链。让我们借助世界经济论坛这一平台共同推动这一合作向前发展。

作者:吕军,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编辑:万鸿嘉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巴西

相关话题:
深度产业自然与生物多样性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巴西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更多关于 深度产业
查看全部

Reimagining Real Estate: A Framework for the Future

世界各热门景点正在如何应对过度旅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