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产业

《蓝色星球》主持人:海洋正在面临灭顶之灾

John McKenna
Senior Writer, Forum Agenda

海洋中的污染已经成为了一种危机。

据著名自然学家大卫·爱登堡介绍,海洋中的野生动物正面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威胁,它们努力生存以对抗海水逐渐升高的温度和前所未有的大量废弃塑料。

爱登堡在BBC系列纪录片《蓝色星球2》的最后一集中做出了这样的警告,该纪录片也是今年英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

海水变暖和海洋垃圾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Image: BBC

这个纪录片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广受欢迎,据估计有八千万的中国观众观看了其中的前两集。因为有太多的中国观众试图通过在线的腾讯视频服务观看第一季以至于传闻说中国的网络都因此而变慢。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着眼于气候变化、废弃塑料、过度捕捞甚至噪音对全球海洋造成的破坏。

大卫·爱登堡爵士警告道,海洋已经到达了一个危机点。 Image: REUTERS/Hannah McKay

爱登堡表示:“几年来我们认为海洋是如此广阔,物种是如此丰富,以至于我们认为没什么可以对其产生影响。但是现在我们了解到这是错误的。”

“如今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我们的行为会对全球的海洋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海洋和海洋生物正处于人类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危机之中。许多人相信海洋已经到达了一个危机点。”

气候威胁

珊瑚礁会由于海水温度升高而全部死亡。 Image: BBC

节目中所强调的环境挑战之一便是全球变暖如何改变了海洋的自然状况。据《蓝色星球2》的学术顾问介绍,海平面温度已经出现上升,海中的溶氧量水平正在下降,海水的酸性增加并且食物供给量下降。

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一半以上的海洋都受到近十五年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带来的多种影响。到本世纪中,有可能全球80%的海洋都受到影响,从而迫使海洋生物迁徙、适应或在一些情况下灭绝。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关注了珊瑚白化的现象。

全球变暖使珊瑚失去了食物。 Image: National Ocean Service

作为珊瑚食物并且使珊瑚具有不同颜色的藻类在海水温度上升后会离开珊瑚,珊瑚就会变为白色,并且更容易衰弱死亡。全世界的珊瑚包括澳大利亚大堡礁三分之二的珊瑚都受到了这种白化的影响。

其他海底变暖的影响包括对海草、海藻床和红树林的破坏,而这些生物都能够储存大量的碳元素。在2015年到2016年间,澳大利亚的海岸边发生了有记载的最严重的红树林死亡。

海象妈妈在北极圈融化的冰层中努力生存。

蓝色星球2》的第一集强调了变暖的海水是怎样影响北极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展现了北极的冰是如何越来越少而海象妈妈是怎样努力为幼崽找到可栖息之地的。

比鱼还多的塑料垃圾

海洋中另一个主要的威胁是数量巨大的废弃塑料堵塞了海洋。

世界经济论坛和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在此前的研究中估计到了2050年时海洋中的塑料将比鱼还要多。

近年来镜头拍下了加勒比海中漂浮着巨大的垃圾岛,塑料的吸管陷入了海龟的鼻子中阻碍了它们的呼吸。

一些信天翁的幼鸟在它们的妈妈不慎喂了它们一些塑料后窒息死亡,这样的镜头对于《蓝色星球2》最后一集来说气氛太过紧张也太过触目惊心了。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据一个研究显示,71%的海鸟和30%的海龟的胃中都发现有塑料存在。

当这些海洋动物吃下塑料时他们因此死亡的概率是50%。

有人预测从现在到2050年之间,我们将会生产相当于历史上生产总和四倍的塑料,而其中的大部分最后都会成为垃圾。

作者:John McKenna,Formative Content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世界经济论坛博客翻译小组·徐嘉莹

责编:景嘉伊

世界经济论坛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环境的未来

相关话题:
深度产业自然与生物多样性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环境的未来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Reimagining Real Estate: A Framework for the Future

世界各热门景点正在如何应对过度旅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