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净零排放转型的七点指南
Image: Karsten Wurth/Unsplash
- 要加快实现零净排放,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 关键问题包括制定创新能源解决方案、降低技术成本和开发新的融资机制等。
- 转型还将创造全新的机遇。
虽然势头明显,但净零转型仍未步入正轨。这一说法已是老生常谈,但又着实令人不安。
面对这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企业家和决策者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哪里?为了助力实现全球气候目标,我们确定了七个关键步骤,它们涉及的领域在未来十年加快转型进展至关重要。
首先,部署成本更低的减排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550亿公吨。然而,到2030年,成本相对较低的解决方案(每公吨气体的减排成本低于20美元)有可能每年减少多达190亿公吨的温室气体。相关示例方案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化石燃料开采过程中的甲烷排放以及停止森林砍伐。
但许多解决方案仍然得不到足够的投资。能促进投资的激励措施包括更严格的能源和燃料效率标准、减少能源使用的折扣或税收激励措施以及保护森林的财务激励。
第二,降低昂贵解决方案的成本。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许多技术尚不成熟,所需成本也不具竞争力。各种分析表明,到2050年所需的减排量中,目前商业上已经成熟并可广泛应用的技术只能贡献其中的10%-20%。
好消息是,其他大多数技术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但我们必须发挥私营部门的作用,提高其生存能力,帮助它们降低成本并扩大规模。在某些情况下,增加研发资金也会有所帮助。对于那些逐渐开始成熟的技术来说,市场激励机制非常重要。
第三,建立有效的金融机制,推动资金流向需要的地方。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需要在低排放技术上花费数万亿美元。这些技术中有许多是新技术,因此投资者很难评估其可行性和风险。同样,许多技术的成本缺乏竞争力,也阻碍了资金流动。发展中国家尤其可能会面临融资困难的挑战。
仅有公共资金和普通贷款是不够的。我们可能需要一些全新的资产类别,包括工业风险投资基金、基础设施增长基金和“棕色到绿色”基金。扩大混合融资(将公共和私人资本结合在一起)规模有助于降低私人资本面临的风险,增加资金流动。激励机制也很有帮助,能将企业的资本资源从高排放企业重新分配到低排放企业。
第四,预测并消除物质性瓶颈。转型的核心在于它是一次大规模的物质性转型。转型需要大量的矿产、制成品、土地、新的基础设施(如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电网和氢气管道),以及建设和运营所有这些资源和设施所需的大量劳动力。
尤其在2030年以前,转型瓶颈可能会限制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投入。长时间的前期准备通常是一个问题。例如,开采一座新矿山可能需要5到15年的时间。一些缺乏必要技术或矿产和制造能力不够集中的国家也将面临挑战。
利益相关方可以通过释放供应和减少投入需求来解决瓶颈问题。例如,回收材料、培训劳动力、开发对高度稀缺材料依赖程度更低的新型电池化学材料以及简化新基础设施的审批流程。
第五,改造能源市场,修改规划方法,推动世界电气化。在净零排放的世界里,电力系统提供的能源可以是现在的三倍,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占比也可能会增加。
这就需要重新设计电力市场和规划方法,提升发电灵活性。这些设施中应包括电池和核电站,且必须能够在风能和太阳能无法发电时提供电力。激励机制对于建设输电和配电基础设施也很有必要。另一个难点在于要更加谨慎地考虑天气因素,因为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条件,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天气。
第六,并行管理现有和新兴能源系统。随着净零转型的开展,世界需要同时运行两个能源系统:在扩大新能源规模的同时,逐步稳定地削减化石燃料能源系统规模。
虽然扩大新能源系统的规模至关重要,但是,即使根据保持全球升温在1.5°C的需求情景,化石燃料在未来几年仍是能源结构中重要的一员。因此,关键一步在于尽可能减少化石燃料运营过程中的范围1和范围2排放。
未来对化石燃料系统的任何投资都必须慎之又慎。我们必须确保稳健的能源供应,防止价格波动,同时维持向净零排放转型的状态。
第七,以比较优势为指导,竞争转型带来的机遇。随着对高排放产品需求的下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领域的就业和产出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对工人进行技能再培训,给予受影响社区相关支持。
但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型也将创造全新的机遇。当各国和企业开始探索这些领域时,应以其获得比较优势的潜力为指导。一些国家可以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获益,如光照或关键矿产。其他国家和企业可能掌握了专业技术,能以此生产转型所需的产品。
本文作者:
Mekala Krishnan,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合伙人
Humayun Tai,麦肯锡公司电力与天然气领域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孙芊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