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水平下降的四个因素
本文原载于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崛起博客。
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是绝大多数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有的国家能够做到一石二鸟,而有的国家却束手无策。中国的情况较为特殊,至少在过去的20年里,减少贫困与扩大收入不平等相伴而行。在这里,我将陈述这个不匹配的发展轨迹的基本原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和贫困的减少在中国同时存在。自1980年开始,这个国家在脱贫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的官方贫困线的设置高出2011年购买力平价的1.9美元每天约21%(约为15.5元人民币每天);以官方贫困线为基准,从1980年到2015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数比下降了94%(见表一)。
相比之下,据官方估算,尽管在1980年和1985年有所下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241上升到2011年的0.39,上升了62%,2012年以后据说又有下滑。
表一:1980年以来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数比和基尼系数变化
造成这个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农村的贫困率下降和收入不平等的扩大这两个并不相配的情况的共生,然而,从表二的生长率曲线来看,这个情况就不难理解了。在1980年到2012年间一共32年的时间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9%。在这段时间内,收入水平处于全国后20%和40%的家庭收入分别年均增加4.5%和6%,而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收入年均增长7.5%。
表二:1980-2012年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曲线
注:作者利用20个子集的家庭数据计算出了1980年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在处理时,统计的家庭收入如果低于20个子集的最低收入的下限,则假定收入最低的收入小组的家庭收入是没有区别的。这显然高估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在这段时期,收入最高与最低的20%的家庭的收入增长水平的差距也使得他们的人均纯收入从3.3:1的差距扩大为8.2:1(见表三)。这清晰地呈现出,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摆脱贫困的显著成就源于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高年均增长率的提升。但从另一方面看,收入不平等的不断扩张也正是因为前20%的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水平比之贫困人群的要更高。
表三:1980-2012年间收入最高和最低的20%的家庭在土地、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变化
但是,处于中国农村的收入水平处于后60%的家庭是如何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长水平的呢?至少有以下四个基本因素。
第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好处。中国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超过10亿人民从辛苦的农业劳动力转变为城市人口。
1978年到2015年间,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占比从29%上升到70%。在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中同样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官方数据显示,贫困地区的人口中,转行从事非农业工作的人口占当地人口的百分比略低于全国的水平;而1996年到2009年间,贫困地区中转而从事非农业工作的人口占当地的人口比例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已经缩小到几近为零的程度。在2002年到2012年底,收入属于后20%的农村家庭的工薪收入占家庭总资产比从26%上升到了43%,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显然,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重影响下的全国劳动力结构转型使低收入农村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受益。
第二、土地所有权制度对中国农村的状况与实现脱贫目标有着显著影响。中国农村的耕地分配相对公平,收入处于后20%的家庭拥有的土地大约是前20%的人群的90%,比之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而言公平得多(表三)。收入处于后20%的家庭平均拥有耕地0.6公顷。这样相对平等的耕地分配也使得收入处于后20%的人群不仅可以从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中获得一定的利益,还能够获得国家为支持农业发展支付的补贴。
第三、全国社会发展计划促进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升。中国自2000年来在农村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计划,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合作制、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水平制度。有了这些制度的实施,低收入家庭获得了比他们的其他收入来源更有力的保障,这样使得,比之生产所得的增长,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得更快。官方数据显示,2002年到2012年间,收入水平处于后20%的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部分中,转移收入占到了21%。
最后,1986年开始全国范围实施的针对性的减贫计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性的减贫计划,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到工业发展和经济创收,这些措施都帮助贫困家庭和地区脱贫,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从国家发展大环境中获利,依靠自身力量提升经济水平。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到2016年间,中央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总计达4690亿元人民币(约700亿美元)。
考虑到中央政府“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的承诺,我们可以预计,这些政策、以及引进更具有针对性的减贫干预措施,将会为中国减少贫困作出巨大的贡献。
作者:吴国宝博士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贫困研究中心主任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原载于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崛起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世界经济论坛博客翻译小组——胡静璇
世界经济论坛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中国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