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

中美两大经济体为何面临截然不同的问题?

《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指出,中国和美国对通胀的担忧正处于“截然相反的两极”。 Image: REUTERS/Go Nakamura

John Letzing
Digital Editor, Economics, World Economic Forum
Philipp Grosskurth
Insight Lead, Economic Growth, Revival and Transformation, World Economic Forum
本文章是 新经济与社会中心 的一部分
  •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一期《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指出,中美两国生活成本趋势呈现鲜明对比。
  • 我们邀请两位首席经济学家,一位专注中国市场,另一位聚焦美国经济,共同解析这些差异化的动态,包括它们的共同关联以及与全球经济的联系。

工银标准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严瑾指出,新一轮猪肉需求激增与供应过剩的周期性波动推动中国食品价格走低,使部分生活成本指标趋于平稳。

常驻纽约的安永首席经济学家的Gregory Daco指出,美国平均关税税率飙升近八倍所引发的“历史性供给冲击”,正推高家具、食品杂货、汽车和服装等商品价格。Daco指出,“如今通胀攀升正蚕食家庭收入。”

世界经济论坛定期发布的全球经济脉搏报告——最新一期《首席经济学家展望》的核心主题是“分化”。这种分化体现在贫富国家之间、区域支出优先级差异,以及全球GDP巨头们的通胀动态中。报告警示美国面临“高通胀风险”,而“另一极端”的中国则面临“通缩挑战”。

两个规模相近的全球化经济体为何呈现如此截然不同的生命体征?在联合访谈中,严瑾和Daco阐明了二者的关联性。

这种推拉动态将影响民众生计。在美国,高额关税部分旨在减少对廉价中国商品的依赖。Daco指出:“企业正陷入两难境地”。它们既要应对自身成本上涨,又要尽量减少向消费者转嫁压力。最直接的应对方式包括降低工资、精简招聘,或“不填补因退休或转岗空缺的岗位”。

“这很有意思,”严瑾指出,“中国当前的状况恰恰是Daco所描述的镜像。”中国正通过创造就业、提升家庭收入等举措刺激国内消费。

首席经济学家对未来一年的经济增长和通胀有何预期? Image: 世界经济论坛

这是因为消费不足一直是中国通缩螺旋的主要根源。“当前中国主流观点认为,通缩既源于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过剩,”严瑾表示。这个生产能力远超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尤其在美国关税扰乱其出口常规轨迹的当下,正试图通过增加消费来实现平衡。

严瑾指出,中国政府提振消费的举措涵盖扩大福利支出以修补社保体系存在的漏洞(该体系鼓励民众为退休或潜在健康危机积极储蓄),以及推行大规模以旧换新计划

“本质上就是交出旧物品,”例如手机,严瑾解释道,“就能以极低折扣换购新品。” 她透露,政府已为此投入数十亿公共资金,且可能很快追加投入。

严瑾表示,政府还鼓励中老年群体消费,例如购买折扣旅游产品。“'银发经济'这个词在中国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失衡与加速的野心

高通胀可被视为经济动能的量度以及经济蓬勃发展的写照。但有时它也可能源于不那么乐观的因素,比如供给冲击。Daco指出,当前美国正处于后一种情形。

美国政府正试图将制造业活动回流本土,关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例如制药企业已承诺投入逾250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工厂,以避免向政府缴纳每批进口药品申报价值的部分税款。

但Daco认为,关税并非有效平衡手段。“我不认为美国贸易政策能缓解全球失衡,”他表示,“这需要美国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变。单纯提高贸易成本无济于事,只会推高商品服务价格。”

严瑾指出,美国关税政策已取得一项成效:“它实际上加速了中国拓展与其他新兴市场贸易投资走廊的进程。”

世界、中国、美国1987至2024年间的年度通胀率。 Image: 世界银行

《首席经济学家展望》调查中59%的受访者对未来一年美国通胀持“高度”预期,而93%受访者对中国通胀预期为“极低”或“低”。

然而,通缩如同汽车卡在低档位。这意味着整个经济体系的盈利空间萎缩,对科研等关键领域的投资也随之减少。经济停滞可能随之而来。日本曾经历数个“失去的十年”,深陷慢性通缩泥潭。

中国并非始终面临通缩问题。1994年,在歉收经济高速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政府将遏制失控通胀列为头等要务。而美国,最近一次通缩危机发生在2009年大衰退时期

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亚洲经济体近期也出现温和通缩或通胀放缓,如今美国关税措施可能加剧这一趋势。这意味着东西方经济或将持续分道扬镳。

Daco指出:“通常加征关税的一方会遭遇最严重的通胀冲击。而被加征关税的国家,若不采取报复或未实施对等报复,往往因需求萎缩而产生通缩效应。”

“我认为这种态势很可能持续下去。” Daco总结道。

本文作者:

John Letzing,世界经济论坛经济学数字编辑

Philipp Grosskurth,世界经济论坛经济增长、复苏和转型洞察主管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李子健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中国

相关话题:
经济增长
地缘经济与政治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中国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更多关于 经济增长
查看全部

X世代已经成为全球最高消费群体

Wolfgang Fengler and Marta Cyhan Bowles

2025年10月10日

全球数字劳动力迅速增长:如何构建更公平的数字经济

关于我们

  • 我们的任务
  • 我们的历史
  • 领导团队
  • 影响力
  • 北京代表处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