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不是缩减气候科技投资的时候?

Sebastian Buckup
Managing Director, Centre for Nature and Climate and Forum Foundations, World Economic Forum当前不利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威胁气候技术投资,而既有投资已开始显现回报。因此,正值这一关键时刻,现在我们更应顶住政治阻力和公众对激进气候政策的抵触情绪,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而非缩减。
气候技术投资正从多维度推动关键领域发展:它们既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与就业岗位,也助力气候修复与生态系统保护。它们更注重效率的提升,从而实现降本增效。总的来说,气候投资正在帮助各类企业、经济体、产业部门和社区提升气候适应能力,并增强韧性。

若在此时削减气候技术投资,不仅现有进展和快速迭代的创新进程会受到阻碍,那些日益显现的积极效益也将遭遇危机。
可持续技术同时创造经济机会、实现生态效益的双赢案例正以指数级的速度涌现。总部位于英国的规模化公司ARC Marine便是典型代表——这一公司利用回收材料制造人工鱼礁,有效保护电缆、码头和海上风机等基础设施周边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目前,这一公司已经安装了1300多个"鱼礁立方体",创造了3400平方米海洋栖息地,并循环利用620余吨副产品材料。
另一个典范来自中国领先的白酒生产商贵州茅台。它创新实施了"土壤到土壤"循环模式,将酿酒副产品转化为有机肥料、动物饲料、沼气,以及胶原蛋白和可降解PHA等高价值生物材料,为生物技术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

我们常说气候技术可以提高效率,从而节省成本。它的实际应用也证明,气候技术确实能够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摩洛哥制造商OCP主要在非洲和巴西运营。他们创建的Tourba平台利用卫星图像、气象数据和土壤分析,为小农户提供有关肥料和灌溉的具体建议。目前共有250万农民正在使用OCP基于人工智能的Pocket Agronomist和Agribooster项目,受益于其量身定制的专业建议和市场准入。他们的作物产量因此提高了20%,收入也随之增长了34%,实现了效益共享。
增强气候韧性同样是清洁技术投资的重要价值维度。野火预防是这一领域涌现的突出案例。法国保险集团安盛的野火风险预防工具利用卫星图像,整合地形、植被等风险因子,结合预测数据,为用户提供持续更新的风险地图和洞察。与此同时,中国的RoboticsCats开发了一项基于人工智能的野生动物监测和早期野火探测技术,以支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鼓励生态系统保护。
有些巨大的变革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像Astroforge这样的初创公司正在努力开发用于在太空中提取和加工金属的航天器,以减少我们对陆地采矿的依赖和陆地采矿有可能会对地球造成的破坏。

其他创新者也正在探索生产清洁能源的新方法,例如渗透能,它可以重塑我们利用水资源等地球资源的方式。渗透能利用盐度差异产生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其广泛应用可以确保我们将水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平台的核心,而不再是废物流。这将创建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将管理、能源生产和资源开采深度整合。当然,这些创新应用距离实现市场化尚有距离,但这正说明,当下恰恰正是加大清洁技术投资的关键窗口期,因为清洁技术对于找到解决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投资萎缩不仅会扼杀创新,还会破坏适应和减缓战略,使气候影响更加严重,成本更高。自2000年以来,气候相关灾害已造成超过3.6万亿美元的损失。此外,据估计,威胁企业固定资产的灾害意味着,到2035年,企业可能面临6.6%至7.3%的年利润损失。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的《CEO应对气候风险指南》报告所强调的那样,了解气候风险对于保持企业韧性、确保竞争优势和释放机遇(到2030年将带来高达10.1万亿美元的额外商业价值)至关重要。基于此,企业需要将气候风险和机遇纳入公司战略的关键要素,并在此的指导下进行风险管理以及财务、运营和战略决策。平衡短期盈利能力与长期可持续性,需要企业重新利用资产,管理投资气候技术等领域的风险和回报状况,并确保其在绿色领域的竞争力。总体而言,资本配置应与气候风险战略相匹配。

关于“走向绿色”的“成本”有很多讨论,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气候行动与经济发展可并行不悖。首席执行官气候领袖联盟已经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联盟在三年内同时实现了10%的排放量减少,以及18%的总收入增长。
抉择已然清晰:今日对气候技术的果断投资,将避免明日付出更高的代价——机遇流失、韧性削弱、成本激增。现在优先考虑创新和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能保护我们的经济和生态系统,还能开辟新的增长航道。
本文作者:
Sebastian Buckup,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
本文原载于CGTN,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净零转型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