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长沙和无锡等中国城市正在改写全球化的规则

一家位于中国合肥的蔚来汽车工厂正在生产电动汽车。 Image: 路透社/Florence Lo
- 合肥和长沙等中国城市正在改写全球化的规则。
- 这些城市更加注重与本地合作伙伴共创的去中心化本地运营模式。
- 这套模式可以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复制,以建立全球运营的区域中心。
十年前,在中国以外鲜有人听说过内陆城市合肥。如今,合肥已经成为从头开始重构全球化的风向标。在短短十年内,这座城市的GDP增长了一倍多,从2014年的700亿美元增至超过1500亿美元。合肥曾是省内的粮食、棉花等商品中心,现在则汇集了来自电动汽车、半导体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300多家高科技企业。
难能可贵的不止是资金的涌入,还在于蔚来和科大讯飞等众多国际化企业在合肥生产,并在此设置总部。这些企业不仅参与全球化进程,还正在改写全球化的规则。
下一波全球化浪潮不是在贸易论坛上拟定的,也不是在企业董事会议中决定的,而是正在工厂车间、研发实验室以及地方政府合作中兴起,例如合肥、长沙和无锡等城市。这些城市是领先的制造基地,并正逐步成为全球战略的新指挥中心。
本地建设,全球拓展
中国的内陆城市没有等着被邀请进入全球舞台,而是从头开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从而争取一席之地。
在合肥,京东方和中芯国际已经使这座城市成为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中的关键节点。得益于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协同努力,合肥也正成为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在长沙,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向全球出口重型机械,楚天科技为30多个国家提供制药设备。这些企业正在投资海外设施,提出合作发展举措,并融入区域市场。
在无锡,阿斯利康建立了一个融合研发与商业运营的全球创新园区。同时,阿里云正与当地政府和私营企业开展合作,以支持智能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些企业就数字平台和健康生态系统如何融入区域和全球供应链作出了示范。
这些中国城市推动而非阻碍了这波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国家政策或许提供了框架,但正在搭建拓展结构的,是本地政府和创新型企业。
全球扩展不代表中心化
“大规模建设、远距离运输、集中式管理”,旧的全球化模式正被彻底颠覆。
比亚迪总部位于深圳,并通过合肥等枢纽向外拓展,计划到2030年将半数汽车销往海外。其位于匈牙利的工厂将于今年投产,这反映出一个更大的趋势,即通过区域生产来增强韧性,而非通过中心化来削减成本。这些设施的目标不是服务于单一市场,而是面向欧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等区域集团,体现一种全新的分布式规模模式。
总部位于青岛的海尔采取了“人单合一”的不同模式。该模式使运营去中心化,下放到面向客户的自主微型企业。这一模式行之有效。美国通用家电和日本三洋等子公司都在该模式下蓬勃发展,将本地敏捷性与全球战略协同相结合。
正如海尔董事局主席周云杰最近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一次采访中所说,这是一种能够实现深度本地融合的治理模式,同时不牺牲创新或速度。当今全球化拓展的模式是:就近建设、快速行动、持续调整。
从复制到共创
上述企业并非孤例,而是反映了一种可衡量的转变。根据IMD的中国企业转型指标(CCTI),表现良好的企业正在投资区域供应链、数字平台和协作生态系统。超过70%的受访企业报告称,数字连通和区域敏捷性比单一的全球规模更加关键。
这些企业正与初创企业、高校甚至政府等本地合作伙伴共创运营模式,而非在各个市场中复用来自总部的逻辑。这些企业正在融入新的区域,而不仅仅是销售产品。这意味着更多的本地研发、跨境合资企业,以及对共同推进创新的重视。
过去,全球化意味着将一种模式复刻到全世界,如今则意味着为每个市场创造新的模式。
其他国家的“合肥”
这套模式不仅适用于中国,印度海得拉巴、越南岘港和墨西哥蒙特雷等城市也正遵循着相似的轨迹,成为全球运营的区域支点。
例如,蒙特雷已成为先进制造业的近岸中心。凭借强大的产业基础设施,以及蒙特雷科技大学等教育合作伙伴的支持,蒙特雷吸引了特斯拉和沃尔沃等全球巨头的投资。该市还正在建设一个以零排放技术和智能物流为重点的清洁创新集群。
全球高管都应该思考:哪座城市可以成为我们的“合肥”?在发展足迹中,哪座被忽视的城市可以推动创新驱动、区域优先的增长?这不仅关乎供应链的韧性,还关乎激发本地活力以推动全球发展的势头。
韧性是新的竞争优势
低效时代正在终结。那些仍然依赖庞大且单线的供应链的企业正在付出沉重代价。而那些懂得融入、本地化和去中心化的企业则已经取得领先地位。
中国最具前瞻性的公司正在展示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如模块化运营和数字集成网络。无论是通过区域生产中心、本地创新平台还是敏捷的供应商生态系统,灵活调整的能力现已成为一种战略性的差异化优势。这不再是应急方案,而是发挥全球影响力的新型运作体系。
全球化的未来并未终结,但已不再由守旧派主导。全球化正在被重构:一家企业接着一家企业,一座城市接着一座城市。如果全球机构跟不上步伐,就有掉队的风险。
当下的挑战在于如何支持一个建立在敏捷性、本地化和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化模式。各机构必须共同发展,促成而非阻碍这一转变。下一波全球化浪潮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到来,并且正在从合肥等城市逐渐兴起。
本文作者:
Mark Greeven,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亚洲区院长、创新与战略教授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狄陈静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城市及城市化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更多关于 贸易与投资查看全部
John Letzing and Philipp Grosskurth
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