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鼓励储蓄是实现财务韧性的关键?

为了增强财务韧性,我们需要确保储蓄系统具有积极主动性。 Image: Pexels
- 在全球经济体系日益复杂的当下,财务不安全已不再是个体困境,而是一种系统性全球风险。
- 数百万人没有足够的储蓄来应对突发开支。
- 雇主在其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员工储蓄,从而增强整体财务韧性。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刚结束一段工作,还未获得新职位和医疗保险时,突遭严重疾病需要住院。治疗后的账单高达五位数,不得不耗尽所有积蓄、背上高息债务,甚至推迟家庭的重要开支。这种情况虽令人担忧,却并不罕见。
它深刻提醒我们:一次突如其来的事件就足以打破家庭的财务稳定,因此,必须在危机发生前就建立韧性。
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上,财务韧性成为核心议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全球供应链持续承压,使得金融市场和政府财政体系的脆弱性日益显现。论坛上传达出的关键信息很明确:传统的财务规划方法已无法应对当今不断演化的经济格局。
在“去全球化”、持续通胀和经济碎片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财务安全”的内涵。值得鼓舞的是,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上,全球领袖逐渐达成共识:要实现长期财务韧性,需要政府、企业和机构等多方联合行动。
财务素养必须成为优先事项
财务准备不应再被视作次要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单一解法,但一个根本性的挑战是:现行储蓄体系普遍是“被动式”,而非“主动式”的。
往往只有在危机来临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紧急储蓄。例如在美国,每当飓风或山火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搜索“应急储蓄账户”(Emergency Savings Accounts, ESA)的趋势就会飙升。但这时再寻找解决方案,已经为时已晚。
真正的韧性建设必须在困境到来之前完成。这需要一种思维转变——从短期应对转向结构化、长期性的财务规划。否则,数百万家庭仍将处于风险之中,依赖信用卡、发薪日贷款或提前提取养老金等短期措施,而这些方式往往治标不治本,反而加深长期的财务脆弱性。
从薪水到安全网
构建财务缓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储蓄仍是低优先级,直到他们别无选择为止。在高利率、生活成本飙升和市场波动的大环境下,持续储蓄变得更加困难。缺乏有效支持时,个体往往陷入债务循环难以自拔。
但雇主拥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打破这一循环。通过将储蓄选项直接嵌入工资系统,设计支持员工定期储蓄的计划,企业可以为员工建立更加坚实的财务基础。
尽管好处显而易见,但目前企业的实际采纳率仍然不高。越来越多员工希望获得财务健康方面的支持,但真正将储蓄机制整合进福利体系的组织却寥寥无几。这不仅是员工的损失,对企业而言同样是一个巨大错失的机会。
根据美国国家劳动力解决方案基金的数据显示,实施集成储蓄功能的财务健康计划的公司,员工敬业度提升了43%,生产力提高了40%。财务安全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联既有数据支撑,也极具实际意义。
全球共同责任
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并非局限于任何一个国家。在美国,预计高达50万亿美元的储蓄缺口 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使个人难以为退休、应急或教育做准备,只能依赖短期金融手段。
在欧盟,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引发了类似的担忧。2015年至2050年间,全球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几乎翻一番,从12%增至22%,较2020年的五分之一大幅增长。人口老龄化给养老金体系、劳动力市场和公共福利项目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在中国,尽管总储蓄率仍然很高,但金融工具和教育获取的差距仍然突出。
各地区的情况虽不尽相同,但本质问题一致:现有财务体系难以跟上全球经济的动态变化。
构建财务韧性
解决这一挑战必须依赖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合作。雇主角色关键,但不能独自承担全部责任。世界经济论坛等平台在促成企业领袖、金融机构、政策制定者与创新者之间的对话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术工具也正在为储蓄赋能——从自动工资扣款到AI驱动的个性化财务指导,这些工具能够根据个体需求和行为模式进行适配与优化。与此同时,公共政策也可助力推动改革,比如通过税收激励鼓励雇主提供储蓄方案,或者推广自动注册养老金机制等全民计划,扩大参与覆盖面。
更重要的是,个体本身也是关键力量。他们需要积极参与现有计划,并推动更广泛的财务健康政策。这对于推动长期社会文化的转变至关重要。
在经济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当下,问题早已不是“是否会再次遭遇财务冲击”,而是“何时到来”。现在就是投资财务韧性的最佳时机。
财务稳定不能仅在危机发生后才被重视,它必须成为经济体系的核心构件——以主动的方式建立,以公平的机制支撑,并通过全社会的协作共同维护。
本文作者:
Aaron Schumm,Vestwel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金融和货币体系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