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和运输

汽车行业如何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汽车行业正在努力让供应链变得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 Image: 路透社/Phil Noble

Amit Sinha
Managing Director and CEO, Mahindra Group
Niklas Gustafsson
Head, Public Policy and Regulatory Affairs, Volvo Group
  • 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意想不到的危机颠覆了汽车和移动供应链。
  • 全球汽车行业必须加强其供应链韧性,同时朝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 在移动出行领域创造围绕价值链的透明度是提高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步骤。

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不稳定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危机颠覆了汽车和移动出行行业。这些颠覆对我们的全球业务和供应链产生了重大影响:仅半导体短缺就导致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损失1100万辆。 新冠疫情蔓延、乌克兰持续冲突引发的能源短缺以及通货膨胀逆风导致的区域和全球停工时间延长,进一步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我们如何降低供应风险和价格波动,以确保可持续的交通生态系统为所有人所用?

鉴于许多企业均承诺将供应链转型纳入为其脱碳议程的一部分,确保价值链韧性尤其具有挑战性:我们正处在加速达成2050年净零排放愿景的旅程转折点。不可否认,汽车和移动出行行业在我们星球上的巨大碳足迹,相当于全球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约10%。除温室气体(GHG)排放之外的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例如空气质量(目标3),减少水和能源消耗(目标6和7)以及通过循环利用的材料浪费(目标12),也可以得到汽车行业行动的支持。

全球价值链的整体状况和汽车行业的影响需要我们在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我们优先考虑以下三个领域的合作,并采取适当方法来实现每个领域的目标:

1. 公私合作将释放全球汽车价值链透明度

一辆现代汽车由30000多个部件组成,这使得我们难以全面了解其从原材料一直到报废的整个价值链。日益出现的可持续发展法规、标准、工具和协作计划也增加了这一工作的难度。为加速向净零排放过渡,私营和公共部门之间迫切需要合作和分担责任评估。

在价值链上创造透明度是一个关键的推动因素,将使我们能够尽早识别风险并共同制定有效的减缓战略,并将要求我们在可信赖合作伙伴之间适当共享信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作为代表全球移动生态系统的企业领导者,准备与政府并肩工作,并参与重要的公私对话,代表非竞争性的信息交换,以造福汽车和移动行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

2. 可持续发展足迹指南针将被用作加速向净零排放过渡的导航工具

汽车行业目前对可持续发展资产缺乏共同认知。这会造成混乱并阻碍向可持续行业的转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创建一张地图,列出全球与交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标准、法规、工具和合作。该指南针将支持我们识别非竞争情况下的合作机会,并为行业设定优先发展领域。

3.提高透明度工具包作为韧性价值链推动要素

上述趋势凸显了透明度对半导体和电池等关键汽车价值链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将创建一个工具包,在供需平衡和区域整合方面提供透明度,并强调通过非竞争性合作解决关键行业风险的战略建议。尽早识别价值链潜在干扰的能力将助力我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应对未来韧性挑战。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构建未来真正有韧性和可持续的汽车和移动出行行业。时效性在此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积极呼吁私营部门的同行们加入行动,一起实现我们共同目标。想实现更高透明度并充分应对未来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挑战,共同努力至关重要。

•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关于世界经济论坛与汽车产业的合作以及韧性汽车产业价值链的信息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移动产业的未来

相关话题:
供应链和运输自然与生物多样性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移动产业的未来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High-Emitting Sector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Low-Carbon Suppliers

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