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地理

中国对空气污染采取行动,恢复公众对绿色未来的信任

Rebecca Ivey
Head of Global Collaboration Village, World Economic Forum
  • 中国采取环保行动,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前改善了北京的空气质量
  • 习近平主席承诺,中国将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全球进行合作
  • 研究报告强调了恢复公众信任对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重要性

从我位于北京一栋办公楼18层的窗户,可以看到三面远山,在晴朗的蓝天下显得格外清晰。与我在2008奥运之前的几年里看到的那个被雾霾所笼罩的城市相比,这种反差十分惊人。当运动员、体育迷和政治评论员在紧张的地缘政治和气候风险中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做作紧锣密鼓的准备时,我们需要反思,从这二十年来净化北京空气的措施中获得了什么教训?

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带来了被称为“北京蓝”的晴朗天空,在中国政府的干预下,这种晴空已经成为新常态。根据国际奥委会的数据,为了履行其在2000年申奥时作出的承诺,中国投资了210亿美元用于改善空气质量,包括升级6万台燃煤锅炉、将4000多辆公共汽车改装为天然气驱动。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采取具体行动,而非仅流于言辞,是使中国得以获得国际认可并创造“长久性的环境遗产”的原因。任何在过去十年中呼吸过北京空气的人都可以证明,通往蓝天的道路不是坦荡如砥的,中国的各项承诺突显了其一步步的重大进展。

采取气候行动

与空气污染作斗争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表示中国有能力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恢复全球对中国创造更具包容性、更具韧性和可持续的未来的信任。习近平主席做出坚定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前达到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激励了各行业采取行动,并促使其他国家在气候问题上加大投入。

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的碳强度比2005年减少了48.4%,超额实现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即到2020年碳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45%。“1+N”政策框架则致力于将那些可执行的政策落实到位,以响应习主席的最初承诺。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政策和行动。

在2021年底COP26会议期间,《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为这项艰巨的任务带来了推动势能。两国还就《巴黎协定》下的气候融资和国家自主贡献(NDC)达成了共识。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博尔格·布伦德所总结的那样,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未来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前进)的唯一途径就是认识到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我们必须合作。”

重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信任

然而,前景并非一片光明。普华永道的2021年净零经济指数显示,虽然我们正在减少我们的活动的碳强度,但速度不到我们所需速度的五分之一 ,即每年减少12.9%。与其他研究一起,该报告得出结论,如果不对整个全球经济进行系统性和复杂的重新规划,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型是无法实现的。但公众信任度的下降进一步抑制了这一前景的实现。论坛进行的一项涵盖28个国家的全球气候研究发现,仅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相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张,而且大多数参与者认为目前的环境保护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恢复信任,论坛致力于支持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行动方面找到共识。2020年,论坛与该领域的其他领先机构合作,共同制定了一套全面的衡量标准,以填补一致性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披露标准方面的空白。一份关于中国企业ESG前景的后续报告总结道,一种可衡量的、全球性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对中国的利益相关者来说意义非凡,其合乎全球绿色投资的优先事项,同时帮助相关中国企业实现国家环境目标。

同时,“一带一路”的绿色投资原则表明,中国的利益相关者致力于通过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利用绿色金融和技术来扩大低碳基础设施的规模,在其国界之外坚持气候行动。

不仅是气候问题,其他全球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也是中国优先行动的重点。在过去的两年里,论坛开始出版《新自然经济报告》,利用数据来确定企业和政府向自然受益型经济转型的路径。该报告的第三部分将于本月推出,重点突出中国经济对自然的依赖性,以及到2030年每年创造超过8000万个基于自然的工作岗位的可能性。

自然风险上升。

回顾过去两年发生的事件,全世界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合作和信任不仅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在即将召开的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世界领导人将有机会恢复公众对其改善世界状况之承诺的信任。

在外面,万里无云的天空给人以永世晴朗的感觉,但我们不应忘记,这并非是毫不费力,或是单枪匹马实现的。为了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仍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必须承担责任:携手合作,重建信任。

本文作者:

艾瑞碧,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

本文首次发表于《中国日报》,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张一凡

校对:王思雨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中国

相关话题:
深度地理气候行动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中国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2024年亚洲大学排名揭晓,中国有哪些大学上榜?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