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
随着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波兰卡托维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4次缔约方会议(COP24),已有迹象表明,部分长久以来较有影响力的国家正在放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导权:美国已表示将退出《巴黎协定》;澳大利亚并未计划实现其排放目标;巴西近日宣布将不会按计划举办明年的COP25峰会。
但是,显然,中国则正朝着相反方向发展:它正在填补当前领导力的空缺。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倡导一种名为“生态文明”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有可能影响全球气候议程,更有可能影响能源市场,强化中国更广泛的地缘战略定位。
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目标。让“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2015年提出)的举措是为了应对中国日益严峻的污染问题,而这些污染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与快速经济发展的副产品。
2007年,“生态文明”的概念首次被引入政治层面。在中国,仅有1%的城市居民呼吸的空气达到欧盟认定的“安全空气”标准,5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因此,鉴于污染问题对国民健康造成的影响,中国政府需要在“快速发展”的愿景(由邓小平首次提出)与“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发展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的现实两者间找到平衡点。
“生态文明”旨在通过和谐而非竞争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经济与环境效益。例如,在中国,“生态文明”一词的含义常常包括一些从经济价值角度来描述环境保护的短语,如“绿色是金”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政策带来的地缘经济影响
毫无疑问,中国的“生态文明”政策有可能会重塑市场。例如,2018年1月,中国开展了外界所称的“国门利剑”行动,禁止进口包括大多数类型塑料在内的24种固体废物。此举十分值得关注,因为在2016年,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塑料废弃物出口到了中国。而该行动旨在通过大量减少高污染的低端回收来改善环境。但是,此举也扰乱了全球回收市场,迫使发达经济体不得不立即重新考虑其消费及回收系统。
同样,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也可能对能源领域产生长久影响。2017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排名第一,占全球总投资额的近一半。世界六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中有五家来自中国,五大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也均为中国企业。2017年,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较上年增长58%,美国则同比下降6%,欧洲同比下降36%。中国已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源头,其已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投资440亿美元,这也属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部分内容。
中国在交通领域的电气化也可能影响全球能源市场、影响其地缘政治的优先事项。目前,中国在电动汽车生产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预计到2021年,全球70%的电动汽车电池将由中国生产。当前,中国每天消耗1150万桶石油,其中国内生产的石油仅占400万桶,其余则依赖进口。因此,除了帮助减少污染外,中国对电动汽车的投资还能帮助缓解石油压力。
由于80%的石油需经由狭窄的马六甲海峡进口,中国历来将此视作其战略弱点,这也常被称作“马六甲困局”。虽然中国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有助于最大幅度减少这种战略脆弱性,但这也可能会带来新挑战。例如,世界上58%的钴——电动汽车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刚果民主共和国生产,目前这种能源转变可能会让步于新的地缘政治能源地图。
“生态文明”政策背后的地缘政治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都清楚软实力的重要性。过去的十年间,中国一直在通过孔子学院推广中文,并通过建立国际媒体网络来传播中国积极正面的信息。虽说这些举动的效果有待商榷,但或许中国在全球环境问题上体现的领导力能为其提供它所追求的国际软实力。
中国对“生态文明”政策的推崇使其成为了气候领域的领导者。在2009年失败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与2015年成功举办的巴黎峰会之间,仅仅几年的时间,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已从一个质疑是否需要国际框架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在2009年的谈判中曾遭到一些人的指责),转为多边方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坚定拥护者。在2017年于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巴黎协定》……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
中国在气候领域的领导地位也可能有更深层的含义。将自己定位为“积极有效的气候变化领导者”,此举显然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让自己在当今最重要的全球挑战中充当“好人”角色。环境保护可以成为中国手上的“筹码”,一切成功的相关实践都能使中国的治理方法合法化。如果经证明,中国的中央政府系统能比 分离的自由民主国家系统(如美国)更好地解决气候问题,那么国际社会若想批评中国的治理体系无疑将难上加难。
“生态文明”政策能帮助中国实现目标吗?
中国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境地。虽然它仅用了35年就让8.5亿国民摆脱了极端贫困,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9000美元,远不及那些发达经济体。对中国来说,如果想实现在2050年成为更强大国家的目标,经济增长是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十分重视改善环境,但其仍是世界首要二氧化碳排放国,每年由于空气污染还会造成超过150万人死亡。
问题在于,中国的“生态文明”政策能否让其在减少对环境破坏的同时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但是,随着该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国凭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可能会在地缘政治层面上有所获益。
作者:金明(James Pennington),世界经济论坛循环经济项目负责人
Ariel Kastner,世界经济论坛地缘政治议题负责人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张欣蕾
责编:万鸿嘉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