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地理

几张图看懂中国高校的进步

英国青年约翰尼·布林2015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研修中文,成为那一年397635名来华外国留学生中的一员。

在几十年前,这个数字还是不可想象的。1950年,中国接受的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留学生仅为33人,而2017年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高等院校求学。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和老挝为去年来华留学生排名前10位的生源国。

近年来,“一带一路”政策的发展也对中国高校的国际化带来影响。2017年,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到中国的国际留学生人数为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其他生源国平均增速。

从留学生数量这一点来看,中国多年来逐渐走向开放。一方面,去年中国留学生人数突破60万,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留学生生源国的地位。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多,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2016年来华国际留学生生源国TOP15 Image: Formative Content

布林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做“周强”。在留学中国前,他曾在大学里上过中文课程,也在中国有过短期实习的经历。“虽然从中文课上学到很多知识,但我觉得不够。我仍然感觉自己是一个初学者,想要提升我的中文能力。另外,我没有长时间在中国居住过,想知道在那里生活是什么样的体验。”布林告诉我们,这是他选择来中国的原因之一。

提升中文能力、体验中国文化对很多来华留学生而言是最重要的吸引力。然而,他们当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也间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者。

1977年,经历了十年动荡的中国恢复高考制度,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走回正轨。自1995年开始,中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比如1995年11月启动的“211工程”、1998年5月启动的“985工程”以及2015年的“双一流”政策。这些顶层政策都旨在促进中国高校的建设,尤其是打造世界顶尖或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然而,这个目标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多年的高等教育建设中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 Image: Formative Content

对于这些高等教育政策的效果,外界评价不一。支持者认可这些年中国高校在校园建设、人才规模和科研能力上的进步,反对者认为“扩招”重量不重质、高校投入呈现“两极分化”等。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高校的竞争力这些年一直在提升。

在上海交通大学最新发布的“2018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国大学的竞争力正在快速提升。

根据这个排名,虽然美国与英国的高校仍然占据前10位,但是中国有62所排名前500位,数量仅次于美国。其中,有3所中国高校跻身前100位。

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上,中国有65所高校上榜,其中清华大学排名全球第17位,创下了该校的全球排名新历史,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30位。在世界大学排行前100强中,中国大学有11所进入榜单,仅次于美国(33所)、英国(18所)。

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张巘博士告诉我们,中国高校在近些年的教育排名上发展迅猛,这是值得肯定的。“排名作为反映大学发展的一把‘尺子’,和各种教育质量认证和评估体系一样,都不是万能的,但全球几个权威排名基本上涵盖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核心指标,如科研、教学、就业、国际化和产业情况等。”

张巘博士举例称,在进入“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开放存取期刊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在2015年就已经超过英国和美国,居全球第一。此外,《2018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作者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总计426165篇,排名第二的是美国,为408985篇。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英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这说明中国大学在论文质量上进步很大。

“目前,中国高校的进步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教育的投入产出比高。但是,中国大学在世界百强的数量,尚未达到与占全球20%人口、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相符的地位。在包括高质量论文数量等领域,与英美等教育强国有明显差距。”张巘博士说。

在最新的QS全球高等教育系统实力排名中,中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产出效率排在全球第二,这同样是历经变革与建设的成果。

中国政府高等教育投入与毕业生人数 Image: Formative Content

回顾1978年,当时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总经费为94.83亿元,其中高等教育的分配比例数据不明。到2017年,中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55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已达到34204亿元,投入到高等教育的经费占比为26.1%。

保持长势的还有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在1978年时仅为16.5万,随后平稳增加。在1999年“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显著增长,在2008年时突破500万,预计今年将达到820万。

张巘博士表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给中国教育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把“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到基础工程高度的战略中是和长期投入,才让高等教育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

当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显著问题。比如,虽然应用研究领域发展速度明显,但基础研究仍然是短板,高校科研转化能力较弱。此外,与改革开放前“重基础教育,轻高等教育”的思路相反,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投入占总教育投入的比例较高,而基础教育的投入却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等。

另外,张巘博士指出,虽然很多中国大学建立了英文网站,但是更新频率不等,有的学校甚至一年才更新一回,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布林的经历就是佐证,他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准备了申请材料,但他表示如果没有朋友的协助,“一个西方学生很难自己完成申请流程”。

如何妥善平衡教育投入,鼓励基础研究,将是中国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不过在那之前,加强中国大学的“英文窗口”建设或许是一个能够先得到解决的问题。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教育部

作者:Karen Liu, Formative Content作家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万鸿嘉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中国

相关话题:
深度地理教育与技能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中国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更多关于 深度地理
查看全部

Europe in the Intelligent Age: From Ideas to Action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