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地理

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世界最热门旅游目的地

别再沉迷于卢瓦尔河谷或是埃菲尔铁塔了——到2030年,黄山、上海中心大厦将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中国也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最热门旅游目的国。

欧睿国际发布的《塑造旅游业未来大趋势报告》提到,在未来的10年中,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选择出国旅游——比其他任何国家出国旅游的人数都要多。

在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上,欧睿国际旅游部门的负责人Caroline Bremner表示:“像中国这样的旅游目的地,将会成为入境游的热门之选,而中国也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国。”

报告估计,截止2030年,去往中国旅游的人数每年将达到1.27亿人次;去往法国的人数将达到1.26亿人次;去往美国人数将达到1.16亿人次。

2030年,中国将取代法国,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Image: 欧睿国际
亚洲国家领衔

据报告作者Wouter Geerts估计,今年全球旅游人数将达到14亿人次,相比较去年增长了5%。旅游业总收入约为2.5万亿美元。

不管对于国内旅游还是出国游玩,亚洲国家都是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人们对于亚洲国家的热情来源于诸多体育盛会(如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这些活动让城市更加吸引游客。与此同时,随着各经济体的发展,“中产阶级壮大,他们更愿意把日益提高的收入用于旅游。”

Geerts认为,科技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他说:“像携程和飞猪这样的在线旅游中介使得人们可以去中国旅游;像JTB、Hanatour这样的传统日、韩旅游中介公司也在积极地开发网络渠道,满足互联网用户新的需求。”

数字科技助力亚洲旅游业发展。 Image: 欧睿国际

“放宽签证限制这一渐进的过程使得去亚洲国家旅游变得更容易——去往亚洲的游客中,有80%同样来自亚洲。”

亚洲不仅是最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游客数量也十分可观。作为新兴的旅游业市场,亚洲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的表现也十分突出。

报告预计称,在2016至2026年的十年间,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休闲游目的地是印度、安哥拉、乌干达、文莱、泰国、中国、缅甸、阿曼、莫桑比克以及越南。

相关阅读:
中国的吸引力

在亚洲范围内,中国是旅游业增长最快的国家,至2030年中国出国旅游人数将达到2.6亿人次。国内旅游也在蓬勃发展,至2030年,中国还将成为国内旅游最热门目的地。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为47亿人次,这一数字将在2023年达到67亿人次。

中国旅客在未来10年内将成为出国旅游的主力军。 Image: 欧睿国际

Geerts表示:“旅游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及标准化建设。不仅如此,政府还出台了许多便利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倡议。”

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旅游业排名中,中国的排名上升了2位,达到了第15位。这要得益于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不仅如此,中国也在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

然而,报告还提到,中国可以通过“解决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来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排名为第132位)并“进一步保护独特的自然资源”。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转变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2017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鼓励地方政府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旅游业竞争力,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Geerts提到:“中国正在改变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把保护自然环境、维持文化多样性紧密地结合在旅游业发展之中。”

作者:Kate Whiting,Formative Content,资深撰稿人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彭永康

责编:万鸿嘉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中国

相关话题:
深度地理地缘经济与政治深度产业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中国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更多关于 深度地理
查看全部

2024年亚洲大学排名揭晓,中国有哪些大学上榜?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