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将打破语言障碍,促进贸易发展
所有人都知道“人工”和“智能”是什么,但如果将它们组合成“人工智能”,那将引来许多疑惑、害怕、甚至嘲笑。对不同的人来说,“人工智能”这个词意味着不同的东西,但所有人应该都非常熟悉机器学习这种人工智能形式。现在,机器学习正以超乎意料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尤其是在贸易领域。
机器学习彻底改变了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在此之前,我们都是通过计算机程序一步步教计算机应当做什么,因此计算机模仿人类的操作始终局限于人类能够理解的领域。比如,我们能够理解算数和代数,因为这属于有意识思维,但如果换作面部识别或在空地奔跑时保持平衡,我们将束手无策,因为这属于无意识思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够针对有意识的思维任务进行编程,而计算机也只能完成这些特定的任务,无法执行那些尚未编程的无意识思维任务。
有了机器学习后,计算机跳过了逐步编程这一过程,让一切都有所改变。计算机(“机器”部分)可以使用海量数据,分析得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最佳方法(“学习”部分)。由于电脑运算、功率、海量数据的获取渠道得到了指数级地发展,在面对无意识思考任务时,机器学习训练的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已经可以达到人类水平,比如辨认笔迹、演讲或X光片中的骨折。在机器学习的应用中,有一种应用是颠覆性的: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面向语言应用的机器学习——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它不仅免费,还能即时工作、不断优化。自远古以来,语言问题便开始严重阻碍国际贸易进展,因此机器翻译的发展很可能改变现代社会的运行模式。
机器翻译并非某种在beta测试阶段的外国高科技,与之相反,它早已扎根于每个人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里。现在,Google Translate和iTranslate Voice等免费软件能够在大语种之间进行灵活的翻译。SayHi和WayGo等手机应用程序也可以。这些翻译软件的使用范围都非常广泛。比如,谷歌每天要为线上用户进行100万次翻译,微软在Outlook邮箱中嵌入了自动、即时翻译,Twitter可以翻译大多数外语推文,而YouTube则针对很多外语视频提供即时翻译服务——只需设置“齿轮”、点击“获取”、选择“自动翻译”即可。在Skype上,人们也可以进行即时、免费的对话翻译:附加组件Skype Translator可以让你听得懂外国人说话。虽然该附加组件尚不完善,但它至少表明,和语言不通的人自由沟通再也不是梦想了。此外,它还将大力刺激贸易的发展。
经济学家用来衡量通用语言、距离等因素对贸易影响的主要方法被称为“重力模型”。该模型预测,和重力一样,贸易流会受到出口国和进口国的贸易规模的推动,但这种推动力会随着两国之间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在实证研究中,经济学家发现,语言障碍的确会严重阻碍贸易的发展。相比于语言不通的国家,语言相通的国家间的贸易量高出约50%。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数值听上去有些过高,但实际上很多国际商业领袖对此无比赞同——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面临一系列由于买家和卖家无法直接沟通而导致的问题,数量之多难以想象。
上述研究的含义非常明确:在机器学习打破了大语种之间的语言障碍后,世界贸易流应当进一步发展,甚至是大力发展。既然机器翻译正以如此快的速度进行完善,那其影响也应当在接下来几年内逐步显现。
实际上,机器学习的影响已然体现在一种贸易模式中:国际网络自由职业者。在我即将出版的书《The Globotics Upheaval》中,我将其称为“远程移民”,即住在一个国家、却在另外一个国家工作的人。这种国际化的网络自由职业者主要通过eBay等配对平台进行协调,提供的一般是服务而非商品。想要雇佣自由职业者的人和想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人都可以在这些网站进行注册,然后等待平台安排双方接洽。全过程中,双方支付、管理、沟通的方式都非常简单。在这项全球化新模式中,虽然数百万自由职业者都注册了网站,但由于大部分工作要用英语进行,不会说英语的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72亿总人口中,4亿人的母语是英语,再加上会说英语的非英语母语人士,英语使用者总人数达到约10亿。机器翻译的改进意味着,会说英语的人很快就会和那些不会说英语的人直接竞争。这将带来一场人才大灾难:随着机器翻译的发展,很多人都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说英语,或者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富国语言。
以中国为例。2001年左右,中国每年的毕业生总量超过800万,是美国的两倍多。虽然这些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他们找到的大多是并不需要大学学位的兼职或低薪工作。试想,如果这部分人能(通过机器翻译)流利地用英语沟通,并通过互联网向美国、欧洲、日本等富国销售脑力,那竞争会变得多激烈?
近期,在《第二次机器革命》中的一篇学术研究里,Erik Brynjolfsson估计称,世界引入机器翻译后,国际自由职业者的人数已增加超过17%。越来越多的人和公司开始接受这项技术,它带来的影响也大幅扩大。
机器翻译曾经就是一个笑话。大约在2年前,它还只是双语人士的小计俩,但到了现在,它已一跃成为流行语言人工翻译的强大竞争者。谷歌进行过一项研究,让人们对机器翻译的成果打分,值域为0(胡说)到6(完美)。2015年,Google Translate的得分为3.6分,远低于得了5.1分的一般翻译人员。经历了2016年的迅猛发展后,Google Translate的得分跃升至5分。换言之,机器翻译的能力正快速增长着。
为什么机器翻译突然变得如此强大?答案很简答:数据。2016年,联合国在网上发布了一项数据库,涵盖了近80万份文档,全都经人工翻译至6种联合国官方语言:阿拉伯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罗斯语和中文。同年,欧盟发布了一系列官方语言的官方翻译,加拿大国会也发布了一套英语、法语翻译版的辩论稿。上述所有数据都被用于训练机器翻译的算法。结果是什么?爆炸性的进步。
各国公司和政府请注意,人们将很快突破最严峻的合作障碍。一如往常,改变带来的不仅有收获,还有痛苦。现在,是时候为了把握机会、解决挑战而采取行动了!
相关阅读:
作者:Richard Baldwin,日内瓦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国际经济学教授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叶枫
责编:万鸿嘉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