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地理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图谱

Karen Liu
Writer, Forum Agenda

中国当代历史上几个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其中之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次年,中国社会大事记上就多了几笔: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提出针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并且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这是一系列社会发展变革政策的开端,其完整名称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在40年后回望,中国经济在此期间的腾飞让世界侧目。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在1978年时的经济规模仅为3679亿元人民币,而201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82.7万亿元。这40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名义增速达到14.5%,考虑到年均4.8%的通货膨胀率,年均实际增速高达9.3%,使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自1979年来,全球经济的年增速约为2.91%。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的增长率贡献突出。

自1979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Image: Formative Content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首要成果是“脱贫”。回望1978年,当时中国人均GDP不到亚洲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自改革开放,已经有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农村贫困人口在2015年下降到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也降低至5.7%。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此外,伴随经济发展的还有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 中国目前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自2013年,中国曾连续3年成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但这一地位在2016年以204亿美元之差被美国超越。根据商务部公布的信息,中国2017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4.2%,增幅创6年新高。

● 尽管近几年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减少,但是仍然保持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地位。截至今年7月,中国的外汇储备为31179.5亿美元,连续2个月小幅回升,在波动中保持总体稳定。

● 5年来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2013年至2016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中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在2016年为24.8万亿元人民币,为全球第一。

● 这个清单还可以继续延长,包括世界第一大出境游消费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等。

正因如此,当中国经济在前几年进入“新常态”时,这个“换挡动作”就牵动了全球各国的注意力。因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其实是交织相关的,没有哪个参与国能够独立于市场之外。

世界经济论坛数字传播负责人迈克尔·汉利(Michael Hanley)曾撰文指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比如中国是主要的大宗商品原料采购国,因此如果中国经济放缓,那么全球商品价格指数也会随之走弱。

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也曾为世界经济论坛撰文称,无论以何种标准,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首先,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国,而非“发达国家”。其次,在发展中国家的队列里,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对全球GDP的贡献能赶超中国。基于这些援引,罗奇表示“即使中国从‘旧常态’过渡到中国领导人所说的‘新常态’,全球经济增长仍然将依赖中国”。

三次产业优化升级

整体经济增长的背后是三大产业的持续壮大。按照国家统计局在今年初公布的GDP初步核算结果,2017年三大产业的绝对额分别为65468亿元、334623亿元、以及427032亿元,进一步依照“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的目标发展。

1978年至2016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 Image: Formative Content

在增量的同时,中国也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期,在农业经济主导下,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第二产业跃升一位,并且进一步巩固、壮大。

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到46.1%,首次以2.2%的优势超过第二产业。到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50%,这既是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结果,也受到第二产业本身增速放缓的影响。

从就业分布情况来看,1952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分布为:第一产业83.5%,第二产业7.4%,第三产业9.1%。这一分布完全符合农业经济社会的特征,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远超工业和服务业。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仍然占据70.5%,到2016年,这一人数的比例下降为27.7%,第二产业就业占比28.8,第三产业为43.5%。

谈到调整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就不得不提“产业升级”。中国的“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把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实现产业升级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也成为新热词,主要目标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毫无疑问,第三产业的比重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经显著提升,成为最大产业。针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是否取得了长足进步,答案也显然是肯定的。

●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8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排行榜上,中国排名17位,首次跻身前20,在研究人员、专利申请数量和科技出版物上位居第一;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科学委员会2018年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或接近成为——一个科技超级大国”。报告强调,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支出国,仅次于美国,并且仍在持续增长。此外,中国的高科技人才储备在增加,从2000年到2014年,每年获得理工科学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从大约35.9万人增长到了165万人。

●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在2017年撰文称,中国的产业升级在民营企业主导的制造业快速升级和去杠杆的背景下加快发展。该文章指出,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包括生产复杂产品的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复杂度帮助维持生产率的增势,比如金融危机以来新企业数量显著上升、以及前文所提到的专利申请和技术研发投入增长。

不过,在肯定中国产业升级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前方巨大的上升空间,比如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据统计,中国2017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较上年增长11.6%。但国家统计局专家称,中国在研发投入强度上与以色列、韩国、日本等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此外,总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为920亿元,仅占总额的5.3%。在发达国家中,这个比例通常在15%至20%之间,比如美国的这项支出为17%。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相比,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积累,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化成果,但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必不可少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段就多次提到“基础研究”。李克强总理也在今年5月的一场报告会上表示“基础研究属于发明创造,行政规划不出来”,号召科研项目审批简化流程、鼓励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攻克原创性成果。

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这些改革开放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的下一个目标是“全面开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以此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短短一段话,已经包含了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具体方向和重点。而在目标的执行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沿海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的关系;制造业开放与服务业等其他领域开放的关系;货物贸易拓展和与其他贸易伙伴共同发展的关系;试点试验与全面推开的关系。

40周年过去,开放的中国还将如何拥抱世界?

作者:Karen Liu,Formative Content作家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张智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中国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中国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您可以随时点击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2024年亚洲大学排名揭晓,中国有哪些大学上榜?

Phil Baty

2024年6月17日

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融资途径:中国能提供什么经验?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