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地理

无人机吸引中国年轻一代重返农业

我第一次见到赵鹏飞(音)用无人机干农活是在陕西省渭南市的一处葡萄田里。时值盛夏,我还能记得当时的场景:鹏飞站在小库房的门前,用手中的遥控器完成无人机的设置。

“好了,这下就可以飞了!”他喊道。我很快就听到了无人机螺旋桨发出的响声。很快,无人机就飞上了天,来到葡萄园的上空,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喷洒杀虫剂。

2015年,赵鹏飞结束了进城务工的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了专业的无人机操作员——无人机行业正是中国的新兴行业。尽管他才23岁,但在无人机领域,赵鹏飞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像赵鹏飞这样因为对无人机感兴趣而投身于农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尽管大部分这样的年轻人来自乡村地区,但他们大多有过在城市生活的经历。与老一辈不同的是,他们对土地的感情似乎没有那么“深厚”,也很少有人愿意一辈子都在农田里耕作。而正是全新的半自动农业科技带领他们重新回到了乡村,寻找他们的根源。

在当今的中国,“农民”一词有诸多内涵:贫穷、落后、自私、无知。由于中国的户籍体系(即将全国的人口划分为农村户口及城市户口;持农村户口的人在享受社会服务、社会机遇等方面会受到诸多限制),农民俨然成为了“二等公民”。“农民”这个词本身也成为了某种蔑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通常也不会得到太多的尊重。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来自乡村地区的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地区,希望能够得到工作机会。因此,对于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群来说,农业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就业选择。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47.1%的中国农业人口年龄在45岁以上;而在服务业,这一数据只有24.8%。

这一现象造成了两大问题。首先,就是乡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1978年,82.1%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地区;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仅为43.2%。在渭南城郊,农业并未完全机械化,像苹果这样的经济作物仍然需要人工收获。最近几年,一名熟练工的日薪从70人民币上涨到了120人民币。即便如此,在农忙时节,仍然很少有人愿意做这样的体力活。由于无法负担高额劳动力成本,很多小农庄干脆决定不给作物喷洒杀虫剂。

第二个问题则是代际问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把“干农活”当做是一种职业。因此,随着身强力壮的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很多宝贵的农业知识也随之失传。很多老一辈的人认为,他们辛苦劳作,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够有高收入的工作,在社会上得到更多的尊重。他们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追随的自己的脚步,要走出乡村。中国社科院2017年的一则报告显示,49.7%的年轻进城务工人员从未干过任何农活。与此同时,在河南省南部,几乎四分之一的可耕种土地处于荒废状态。如果年轻人纷纷走向城市,远离农业,这对于中国的农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

实际上,第二个问题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持续关注。尽管2008年中国曾表示将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但其实际行动主要体现在增加地面大型农业机械的供给——机械操作者的年龄也在不断上升。

廖越(音)是一名博士生,他认为:“尽管无人机能够鼓励年轻人回到农田中,但很多人其实只对“半自动化的农业”才感兴趣。”

无人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表明,半自动农业技术以及新兴信息技术科技能够帮助解决中国乡村地区劳动人口短缺的问题。像无人机这样的智能设备能够有力地助推中国的年轻人回到乡村——科幻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就在身边。李东(音)和赵鹏飞一样,也是一名无人机操作员。他说:“我小时候就幻想过无人机,现在成真了。”

然而,仅凭无人机是无法解决中国农业人口短缺的问题的。无人机公司XAG的总经理赵福明(音)表示,农业无人机操作员的总数仍然无法满足需求。而他们正是农业智能化的关键所在。

无人机可以被用于地质学调查、观察谷物状况,并整合农田边界的相关数据,还能够反映指定区域的虫害情况——这些数据都可以上传至云端。随后,云端能够将这些信息共享至各类金融机构,为后者的交易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

根据新闻报道,智能农业前景光明,行业薪水也十分可观。经验丰富的无人机操作员的月薪可高达10000人民币。因此,年轻的人才和资本纷纷向乡村地区回流。史岳峰(音)今年25岁,刚刚服完兵役,他回到了渭南老家,接管了父亲的农场供应公司。他对无人机极富热情。因此,他和XAG公司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组建了以无人机为核心的作物培育团队。有了XAG无人机收集的数据,史岳峰对作物生长的每一个过程都了如指掌——耕地、播种、培育、收获、库存,产量也大大提高。目前,他的农场有40名员工,大部分都是20多岁。他们大多是被无人机操作员的高薪所吸引,放弃了城市中的工作,回到了乡村。

史岳峰认为,科技还会对乡村生活带来更大的改变。他说:“我们要对乡亲们负责。让他们天天喷农药,天天从事机械的工作,实在是太不人道了。我们的目标就是,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

智能农业也许会成为农业的未来,但也有人认为,无人机的应用也将会成为大规模公司投资、收集、处理大数据的“有力武器”。从这个角度考虑,新兴科技并非总能够将农业个体户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实际上,新的科技甚至可能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这也正是任何自动化系统都会遇到的挑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无人机很有可能会阻碍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农业之中。

作者:Liao Yue,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家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与《第六声》联合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彭永康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新兴技术

相关话题:
深度地理深度产业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无人机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更多关于 深度地理
查看全部

2024年亚洲大学排名揭晓,中国有哪些大学上榜?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