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

新科技时代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当被问到印象最深的品牌时,大多数人的答案可能集中于少数“最伟大”的公司,但在全球各地,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中小型企业像基石一般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球所有公司里95%是中小型企业,它们承担了大多数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正因如此,在行业巨头凭借资本力争新兴科技高地之时,关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对我们的未来至关重要。

新科技时代的挑战

什么样公司规模能被称为“中小型企业”(SMEs)?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略有不同。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通常中小型企业指的是“员工人数不超过250名的非附属独立公司”,其中小型企业员工人数不超过50人,微型企业不超过10名、甚至5名员工。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些公司大都面临同一个挑战:如何不被新兴科技的浪潮淘汰。

去年11月,英国《电讯报》援引一项调查称,英国有1/3的公司负责人承认所在机构在接受新技术这一方面明显落后。初创投资公司Hambro Perks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多米尼克·珀克斯(Dominic Perks)认为,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这个比例可能更高。

“有很多中小型企业主基本上不在公司业务上使用新技术,因为他们完全不懂科技,也不知道新技术可以带来的可能性。”他说。

对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来说,采纳和使用新技术代表一个巨大挑战。此前,以中国中小型企业负责人为对象的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认为信息系统对于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来说很重要。但是,另外的调查显示中小型企业在软件、硬件和网站建设上的投入占销售额比重不足大型企业的4%。一项对北京地区中小型企业的调查称,虽然这些公司坐拥首都的IT人才和支持系统,但是它们中50%的IT应用已经过时。还有调查称,至少一半的中小型企业目前仍然手动录入账目。

这将给企业的运行带来一系列潜在问题,比如使用“过时”软件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提高维护成本、甚至带来网络安全隐患。此外,目前技术发展呈现指数级速度,忽略对新科技的了解和使用长远来看可能造成企业与技术进步脱节。

危机也是机会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速度似乎让接受新科技的挑战变得更严峻,但是对于一些擅长把握机会的公司来说,这场危机也是一种机会。

人工智能的到来引发了关于“机器人抢人类工作”的担忧,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是“为我所用”的工具,甚至可以解决最基本的人力问题。《金融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人工智能给了人们一个低成本、方便快捷的渠道来获取和处理数据;基于大数据的算法能够对市场趋势做出更准确的预测;人工智能还能够提供带有“人情味”客户服务,加深与客户的联系。

除了人工智能之外,由一系列新兴科技组成的图谱能够深入企业运行的各个领域,其中最先受益的将是高科技中小型企业。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德勤在其一系列“趋势变化指数”(Shift Index)研究中指出,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将显著提高企业生产力和互联网普及程度,而数字技术、信息储存、数据传输等技术的成本大大降低。

一个公司的规模虽然代表其人才和实力的基础,但是小公司完全有灵活性的优势。对科技类中小型企业来说,发挥这一特点尽快吸收和利用新技术,反而有可能比一些行动迟缓的大公司要先行一步。这也是科技圈很多“小而美”的团队在新一代科技浪潮中如鱼得水的原因。即便是对那些非技术导向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在公司运营的任何环节都有利用新技术的可能性。

SMEs生存之道

简单来说,新科技时代中小型企业的生存之道有几大要点:

● 拥抱新科技的态度

国际物流公司FedEx的主席与CEO弗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近期在纽约参加一个公开活动时表示,“与时俱进”是一家公司需要具备的关键素质。他说:“如果你跟随新科技的前沿而运行,那么就一定会被其干扰。如果你不愿意接受像物联网、区块链之类的新技术以应对新的威胁,那么很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你就会走向灭亡。”

当然,对一些传统行业的公司来说,接纳新技术似乎并不是紧迫之事。但正如史密斯所言,顺应趋势对应的是长远目标。缺乏IT人才的小型团队沿用传统工作方式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着眼大局,新技术所需要的初始成本虽高,但其带来的长远收益也更高。

● “信任”自动化

目前,除了汽车行业之外,全球其他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并不高,是亟待加强的一个领域。在未来,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很可能是判断一个公司的标准,因为它将成为判断生产力、效率、质量与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流程机器人UniPath的CEO丹尼尔·丹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流程的服务,尤其是财会领域,结果显示使用机器人来处理这些事务后,成本和出错率都大大降低。

● 与巨头合作

近年来,许多行业巨头将旗下重量级机器学习项目进行开源,与全世界的开发者共享,比如谷歌、微软、IBM、Facebook、OpenAI,以及国内的百度和腾讯。虽然这一举动背后有商业考虑,但是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这也是利用先进平台来发展自身技术的绝佳机会。

作者:Karen Liu,Formative Content作家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张智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企业的未来

相关话题:
新兴技术第四次工业革命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您可以随时点击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更多关于 新兴技术
查看全部

Shared Commitments in a Blended Reality: Advancing Governance in the Future Internet

中国工业清洁电力:政策引领工业能源转型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