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的5条经验
上周二,小米公司宣布与韩国两大电信公司合作,正式进入韩国手机市场。6个月前,该公司总裁林斌在一场活动上表示,按照小米手机目前的发展势头,其海外手机市场份额最早可以在明年超过国内的份额。
就在前一天,今日头条旗下产品抖音首次公布全球月活跃用户数据,其数量超过5亿。截至今年6月,抖音品牌两款海外产品共覆盖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并在40多个国家的应用程序商店排名榜首。无怪乎抖音称今年是“定位国际化的一年” ,并预期海外用户数量在3年内超过国内用户数。
这些只是中国企业如火如荼“出海”现象的一部分图景。
“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早已在多年前开始实施,在不同行业都有佼佼者和成功案例,但媒体普遍把2016年称为“中国企业出海元年”,这是因为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出海”经历了几个重大转变,其中资本输出呈现显著增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2年至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为35.9%,而2016年这个数字出现飞跃。
联合国发布的《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在2016年对外投资飙升44%,达到1830亿美元。中国商务部的数据略有不同,称中国境内投资者在2016年对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折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
虽然从2016年11月开始,中国政府多个部门联合加强监管对外投资,使这个领域一度冷却下来,但中国在2016年已经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这些年中国企业“出海”的经历提升了中国品牌的国际认知度,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选择目的地。面对潜在的国内增长瓶颈,以及海外广阔的市场,“走出去”是许多企业的目标,但是“去到哪里”是一个问题。根据著名的“80/20法则”,80%的国际销售额来自20%的国际市场,因此需要明确优先权、布局重点。
根据智库CCG研究编写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目的地的前三名分别为欧洲(35%)、北美(29%)与亚太区域(25%),投资金额分别为欧洲1114亿美元、北美908亿美元、亚太602亿美元。业界的普遍观点是,东南亚市场与中国文化上更为接近,因此比较容易提高产品的接受度;而欧美市场整体消费水平高,以面向用户的产品为例,收入压力较小。
加强风险管控。无论是海外投资还是海外运营,风险管控是企业“出海“的必修课,其中政治风险首当其冲。中债资信研究总部总经理陈代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表示,对56个“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的分析显示,完全由企业经营决策导致失败的比例不到20%,近80%的失败案例均与宏观风险直接相关,也就是东道主国的政治风险。
宏观层面来讲,许多海外并购案卡在准入审查这一环节。近年来,欧美国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加大了对于海外投资的审查,以提高行业门槛或追加透明度要求等方式来限制部分海外投资者进入本国。从企业角度来说,完善的事前评估、与海外企业联合、以及探索混合所有制海外投资模式都是可能的路径。
充分市场调研。“出海”涉及一系列工作环节,盲目追求量的增长而忽略调研是大忌。以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为例,波士顿咨询董事经理解喆总结了4大挑战:首先,沿线各国宏观环境复杂,制度体制、宗教文化、经济市场差别巨大;第二,各国市场、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不健全、不对称、不透明;第三,某些国家风险程度高,汇率波动较大,易发生违规事件,且存在腐败现象;第四,各国市场规则、劳动用工、产业标准、财务体系等标准化程度不足。
事实上,这些挑战对于任何“出海”企业都成立,需要在充分市场调研中,逐一进行评估与分析,并在正式投入运营后进行持续性的追踪。
具备真实、合理投资意愿。这一点是针对中国国内的监管标准。如前文所述,为打击不规范行为,保持外汇稳定、防控金融风险,中国在2016年末开始加强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查。
自2016年11月28日起,外汇管理局对单笔对外支出超过500万美元的交易实施约谈机制。1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对企业对外放款的要求。12月2日,商务部要求对外投资企业提交额外的备案或核准申请材料,以保证项目的真实性。2017年1月7日,国资委颁布了修订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特别加强了对央企的境外投资风险管理和监督。
这一系列政策的背后,是一些企业以海外投资名义进行非常规甚至非法的经营活动。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万喆此前向《国别贸易投资环境信息半月刊》介绍了2016年上半年进行专题调研的结果,称发现“上海自贸试验区大量对外投资主体成立时间不到半年,注册资金少,投资项目却很大,“小马拉大车”现象比较普遍;青岛市在监测中也发现,境内投资主体的注册资本很少甚至没有实际出资,但境外投资金额却很大,其国内资金来源以及海外资金去向均存疑问”等问题。
因此,在迈出第一步时,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和合力投资意愿需要经得起审查。
做一家“伟大的公司”。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经济下的创业和企业圈出现不少新“奇观”,比如过度依赖融资进行“烧钱大战”,对开拓市场的理解囿于“快速圈地”的偏见,在多元化战略上进行内耗却不注重进一步提升核心业务等。
这些“奇观”不少来源于已经在市场上成功的“打法”,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可一概而论,因此在一个市场已经验证的策略未必能够在另一个市场得到回应。虽然做一家“伟大的公司”听上去像一句“鸡汤文”,但它是贯穿古今中西、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真理。
在业务上精进,在社会责任上有担当,这样的企业无论出哪个海都能够一路扬帆。
作者:Karen Liu,Formative Content作家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张智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企业的未来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