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培育出了能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
摘要
87岁高龄的科学家袁隆平先生成功地培育出能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这种水稻能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时应对食品危机,但是这种水稻的广泛种植还需要时间。
中国:古老的国度,崭新的技术
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食,但是由于水稻种植所需的淡水紧缺,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不是件易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87岁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了能在海水中生长的高产水稻。
洼地、沼泽和胶泥状或者咸水近岸海域约占中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由于盐对植物水分吸收过程的极大的影响,在这些地方种植水稻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来说,盐水使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更加困难,延缓其生长甚至致其死亡。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沿海的潮汐带来的盐分使得中国只有一小片地区具备淡水水稻耕地的条件,在中国东海岸的东营,40%的土地的盐分含量高于0.5%。专家预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水涨船高,这个问题将继续加剧。
研究中显示,袁隆平在黄海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种植了200种不同的盐水耐受水稻品种。据中国新华社报道,袁隆平努力将产量提升为每英亩8030磅(约为每亩1500斤)。比较来看,美国大多数商业种植者每年收成在每英亩7200磅到7600磅之间。
袁隆平的实验虽然很有前景,但是仍然跟中国的实际状况有出入——使用的是盐浓度低于自然界浓度的水进行培育。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UN FAO)农业部助理总干事王韧告诉Business Insider的记者:“这还只是海水盐浓度的10%。”因此距离耐盐水稻真正推广到普通农民手中,仍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食品的未来
“中国在世界上生产着比任何国家都多的稻米,但是如果中国农民能够获得能在海水中生存的水稻,他们便可以在中国广阔的盐碱地种植水稻,大幅增加中国的粮食供应。”王韧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访时表示。
袁隆平的海水稻同时也将那些原本用来种植水稻的淡水土地空出来种植其他的食物。越来越富裕的中国公民对肉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对谷物的需求下降,但是要满足这样的需求也证明了把水稻种植所需的淡水土地空出来有多么的困难。
袁隆平在海水中种植水稻的初步成功,也正值水稻种植者们对越发恶劣的环境叫苦不迭之时。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7年的《全球稻米产量预测》,斯里兰卡和韩国正面临着“不正常干旱”,孟加拉国近期遭遇了十年来南亚最大的洪水灾害。尼泊尔和印度今年也遭受了水旱灾害,这些国家的公民眼见着食品价格攀升。
随着面积相当于美国特拉华州大小的冰架崩离南极洲,袁隆平在农业上的创新也许决定着未来人们应对因淡水土地面积缩小、盐碱地面积扩大造成的粮食危机的方向。
作者:Brad Bergan, Futurism的记者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翻译:达沃斯博客翻译小组·胡静璇
责编:景嘉伊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