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地理

中国经济比人们想象的更加强韧

Stephen S. Roach
Senior Fellow, Jackson Institute of Global Affairs, Yale University

作为新的避风港——中国经济再一次让喋喋不休的悲观主义者闭上了嘴。真实GDP增长在连续下降六年后,在2017年出现了小幅回升。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速为6.9%,超过2016年的6.7%,更远超国际观察者预期,几个月以前他们认为2017年中国GDP增速只会有6.5%,2018年还会进一步放缓到6%。

我总是强调只看大标题的GDP增长而忽略中国增长深层问题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剧烈的结构性转型——从原来制造业主导的生产模式转向更加强势的服务业主导的增长模式

这也就意味着GDP的组成从极快增长的投资和出口转向增长相对较慢的内需消费,在这个过程中难以避免总体GDP增速的放缓,其实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中国经济是否脆弱应该放在这个背景中去考虑。

认为中国经济变得脆弱的说法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我第一次有所感觉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泰国、印尼、韩国、台湾,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会是下一个。1998年十月《经济学人》的封面是一艘被卷入漩涡中的中国帆船,把这种猜测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种猜测实在是不能更离谱了。随着这场广泛影响整个亚洲的风暴渐渐平息,中国经济的步伐从未慌乱。真实GDP增长在1998-1999年暂时下降到7.7%,但在接下来的十年再度加速回到了10.3%。

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坚韧表现也可以说明问题。这场金融危机是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一次收缩,可是中国经济在2008-2009年仍然在以9.4%的速度扩张。尽管没能维持危机前的三年间如脱缰野马一般难以持续的12.7%的增速,这个数字也仅仅是略低于80年代以来10%的增速。如果不是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的强劲表现,全球GDP就不会在2009年仅仅收缩0.1%,而是会骤降1.3%——这将会是二战以后最严重的收缩。

最近针对中国经济的悲观情绪主要围绕去杠杆和房地产市场收紧的双重作用——本质上是日本式的滞胀。这一次,西方世界的镜头又再一次失了焦。像日本一样,中国经济是一个高储蓄率的经济,其主要的债务都指向国内。实际上中国比日本有更多缓冲使增长持续。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2017年中国国民储蓄可能会达到GDP的45%,远高于日本的28%。日本政府总债务水平高达GDP的239%,最终规避了主权债务危机。而中国的储蓄缓冲能力比日本大得多,债务水平(GDP的49%)却远远低于日本,显然比日本更能规避类似的危机。

这并不是说中国堆积如山的企业债务不是问题——2016年末非金融部门债务/收入比约为157%(2008年末仅有102%)。负债增加的来源主要是国有企业,未来几年,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Image: Statista

此外,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令人担忧。无论如何,中国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需要能够负担得起的住房。中国城市人口从80年代不到20%到2016年的56%,2030年前有可能会达到70%,住房问题绝对不能轻视。

但这同时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完全城市化的主要经济体不同,因其城市人口在接下来10-15年很可能能保持每年1-2%的增长,有充足的住房需求。中国房价自2005年以来已经上升了将近50%——几乎是全球正常值的五倍(据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房地产观察)——担心人们是否还能买得起房是完全合理的。中国的挑战是谨慎管控房地产供给为满足城市化需求的增长,避免催生过度投机和危险的资产泡沫。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2017年初也得到了周期性的支持。六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1.3%,和去年同期因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恢复迟缓而受到不利影响的出口形成强烈对比。2017年年中按通货膨胀调整过的零售部门年化增长10%,比总的GDP增速(6.9%)高出45%,显示出家庭收入强有力的增长和电子商务越发强大(并且可能被低估了)的推动力。

悲观主义者惯于用审视自己经济的眼光审视中国经济——重复耶鲁史学家史景迁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中早已提到过的经典错误。人们认为在日本、美国破灭过的资产泡沫也会对中国形成威胁,同时也认为中国目前以庞大负债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会招致在其他国家已经出现过的后果。

经济预测者容易把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体所经历过的危机的后果强加在中国身上。这在过去是错误的做法,现在依然如此。

作者:

Stephen S. Roach, 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高级研究员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与Project Syndicate联合发表,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原文链接

翻译:达沃斯博客翻译小组•李雪

责编:刘博睿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中国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中国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您可以随时点击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2024年亚洲大学排名揭晓,中国有哪些大学上榜?

Phil Baty

2024年6月17日

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融资途径:中国能提供什么经验?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