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学者针对洞朗地区对峙事件分别发表看法
本文由英文采访内容翻译完成
文中观点仅代表被采访人个人观点
洞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和不丹三国交界处。中印边防部队在这片高山上陷入了僵持局面。近年来,观察家们已经习惯了此类争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从而可以保全双方的体面。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人开始担心,这次事件可能会开启中印关系长期恶化的趋势。
为了梳理洞朗对峙的来龙去脉,了解此事的重要性和潜在解决方案,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的王栋教授和印度观察基金会的副会长萨米尔•萨兰(Samir Saran)博士与我们分享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这场争端源于何处?
王栋:2017年6月16日,中方在洞朗(印方称为都克兰)修建边境道路。洞朗虽然临近中国、不丹和印度三国交界处,但属于中国领土。
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军试图阻止中国正常的公路建设工作,非法跨越历史条约划定、双方均认可的中印边界锡金段,进入中国领土,从而引发了中印对峙。目前,对峙尚无任何终止的迹象。以往的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均发生在争端地区,但此次却并非如此。锡金段边界已由1890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而且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印方历届政府均承认锡金段边界。该条约明确规定,洞朗地区(印度方面称为都克兰高原)位于中国一侧,历来属于中国,一直在中方的有效管辖之下。毋庸置疑,洞朗对峙是印度边防军非法越界闯入中国领土导致的后果。印度边防军非法入侵中国领土,不仅单方面改变了边界现状,也严重危害了中印边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印方宣称,新德里采取行动援助不丹,是为了帮助不丹捍卫自己的领土。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不印友好条约》中没有任何一项条款能为印度的跨境干预提供正当依据。印度以保护不丹利益为借口入侵中国领土,不仅侵犯了中国主权,也侵犯了不丹的主权与独立。值得注意的是,事实上正是在印度的压力和阻挠下,不丹才未能与中国达成边境协定,从而导致中国与不丹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一直未能完成。问题的关键在于,印度没有任何权利阻碍中国与不丹进行边境谈判,更无权代表不丹提出领土主张。毫无疑问,印度的行为会为国际关系树立一个极端恶劣的例子。新德里政府的立场是否表明,中国也有权代表其他与印度有领土纠纷的国家实施干预呢?
此外,印度以对中国修路行为的安全考量为由,为其非法入侵中国领土正名。但这种行为与国际法和规范国际关系的规约背道而驰。多年来,印度在锡金段边界建造了大量基础设施,其中不乏防御工事和其他军事设施,对中国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相比之下,中国在自己国家边界一侧建造的基础设施实在是少之又少。印方的立场是否说明,中国也能以安全考量为由,派遣中方边防军进入印度境内,阻碍印度建造基础设施呢?
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印方政府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圣人留下的智慧。
萨米尔•萨兰:此次争端是中国在洞朗地区的施工活动引发的。洞朗地区位于不丹、印度和中国三国交界处。印度与不丹都承认洞朗地区为三国交界处,因此三国边界点的问题应当通过协商解决。事实上,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对话已于2012年同意了通过协商解决争端的办法。中国的军事行动试图改变既成事实,令任何外交或政治边界协商都变得毫无意义可言。现在,中国或许可以单方面宣布三方交界处的位置。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社交媒体既可以完成地图的测绘和检查工作,也是考验地图真实与否的平台。这就要求中方政府采用有政治家风范的办法来解决此次争端。
印度试图阻止中国在洞朗地区进行此类建筑工程,主要是出于两方面原因。首先,印度根据《不印友好条约》的规定,与不丹就关乎共同利益的各项事宜进行了协调,其中就包括安全问题。印度非常清楚,自己仅仅只是南亚安全的保卫者。无论邻国领土大小,军事行动必须经过共同协商后才能实施。我们希望中方政府的领导也能遵守这一原则。印度要求中国停止在洞朗地区的单方活动,是为了安抚较小的邻国不丹,让它知道印度不会让北京单方面改变边界现状,危害它的利益。其次,中国在该区域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军事后果令印度感到担忧。洞朗地区位于狭窄的西里古里走廊附近,而这条走廊是连接印度东北部七邦与印度本土的要道。印度的干预行为表明,印方会采取有力行动来保护领土主张、主权和国家安全利益。
从战略评估的角度来看,这场争端可能是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发生进一步争端的预兆。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在次大陆地区寻求政治和规范影响力愿景的不断加深,这里的争端必会加剧。中方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多级化的世界势必会催生出多级化的亚洲。中国试图成为该地区唯一政治结果决定者的企图必然会受到挫败。
有哪些问题正影响着人们对这场对峙更广泛含义的认知?
萨米尔•萨兰:毫无疑问,此次边境争端是中印整体竞争关系催生出的一个副产品。这两个国家都可以决定亚洲的未来。中国期望通过在该地区建造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将其影响力扩大到该地区,这样它就能成为唯一的(南亚)大陆大国了。对此,印方政府保持着高度警觉。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影响下,中印关系早已开始恶化。该经济走廊穿越了巴基斯坦占领的克什米尔争端地区,印度认为这种行为明显侵犯了自己的主权。
单极化的亚洲不符合印度的利益。当然,印度也致力于成为南亚和其他地区对话者的可靠伙伴。新德里意识到必须利用自己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南亚大陆上的其他国家建立贸易伙伴关系,为它们提供安全保障。印方政府为不丹的边界纠纷提供援助,就是要表明解决此争端必须考虑不丹的利益。近期的马拉巴尔海岸海军军事演习获得了美国和日本的支持参与(澳大利亚未来也有可能加入),其潜台词就是向中国发出信号,告诉中国像它在中国南海进行的单边军事化行动是不会得到默许的。
印度深谙与中国和平解决双边争端的重要性。我们是亚洲最大的两个国家,海陆边界向四面八方延伸。两国如何处理差异将决定着该地区的稳定。新德里一直坚决遵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哪怕这种国际规则与印度的利益相悖。例如在201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印度与孟加拉国的争端做出了不利于印度的仲裁裁决,但是印度依然接受了裁决结果。相比之下,中国无视其南海邻国的态度,甚至以战争相威胁。印度强调和平解决此次边界争端的必要性,就是为了告诉中国:“你看,我们现在出现了问题。为了我们自己和这个地区,我们应当采取成熟理智的态度来解决该问题。”
王栋:洞朗对峙的根本原因是多重的。首先,自2014年5月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出任印度总理以来,印度已经逐渐改变传统的不结盟政策,向美国及其盟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进行靠拢。许多印度官员和分析人士认为,在持续发酵的印巴冲突中,中方政府一直是支持巴基斯坦的。他们还认为,中国是阻碍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绊脚石。其次,中国在边境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印度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极度的敏感,甚至有些疑神疑鬼。这或许也是印度会产生误解的原因。但是,印度自己却在边境地区大力修建军事基础设施,力度远超中国。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当前,中国正大力推广“一带一路”倡议,而中巴经济走廊已经成为该倡议的旗舰项目。然而,印度却将之视为“新珍珠链”战略的一部分,认为中国试图借此包围印度。第三点原因就是印度近年来民族主义膨胀,其中国威胁论的看法日益加深,使得民族主义进一步水涨船高。这或许就将印度的政策考量带入了误区。洞朗对峙爆发后,一名印度高级军事长官曾表示:“当今的印度已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了。”这句话表明,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落败的心理阴影至今尚未完全消除。印度领导人应当审慎对待煽动国内民族主义的诱惑,避免做出错误决定,防止给洞朗对峙事件和未来的中印关系造成极端恶劣的负面影响。
虽然中方不断敦促印度撤军,并发出警告,但目前印度依然拒绝完全撤回边防军。如果印度继续坚持不撤军,有可能会导致最糟糕的局面,即中印两国爆发武装冲突。然而,这样的局面将严重破坏两国30多年来取得的外交成果。
此外,印度也将为自己的外交失误付出惨痛代价。自2014年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国内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就在不断冒头。如果军事冲突爆发后,印方政府不能占领上风,那么印度国内的种族和宗教纠纷就很有可能恶化,进而导致国内动乱,威胁人民党的政治地位。而印度国内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巨大需求也将受到耽搁,最终可能会使该国错过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另一方面,即使中国在军事冲突中取得胜利,中印之间的关系也必将受到波及。冲突同样可能导致中印政府间产生持久的敌对情绪,使两个大国陷入持续的地缘政治竞争当中,威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20国集团等多级化世界的重要支柱。因此,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两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和平解决洞朗对峙问题,避免双边关系恶化,从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此次事件失控的概率有多大?
萨米尔•萨兰:印度认识到了外交手段的重要性,但也担心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会被视为犹豫不决或无力抵抗中国侵犯行为的表现。印度知道向中方政府妥协(或被国际社会看作是向中方政府妥协)会损害自己的名声,这与领土损失的危害同样巨大。印方政府的言论一直都很强硬。有报道称,印度军方已经增加了争端地区附近的军队部署。
印方政府在此次争端上明显比中方政府更加清醒,所以印度不大可能想让此次争端进一步升级。此外,印方政府也不可能单方面选择退出。因此,如果紧张局面进一步升级的话,印方政府可能会与中国一直对抗下去。
王栋:目前,洞朗对峙的本质一目了然:它是印度边防军非法入侵中国领土,阻碍中国正常道路施工项目所导致的。因此,印度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撤军。中国虽然愿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洞朗争端,一直以来也表现出了最大程度的克制,但中国政府也已明确表态,如果印度拒绝撤军,拒绝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此次争端,中国政府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捍卫中国主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不希望洞朗对峙失控,且致力于和平解决此次争端。尽管如此,此次事件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印度非法越界进入中国领土。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这一僵局的主动权仍掌握在印度手中。
双方如何才能化解此次危机?
萨米尔•萨兰: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都难以承担由于忽视自身行为的地缘政治影响而引发的后果。如果要想解决此次争端,两国必须双双撤军,随后还应进行峰会级别的对话,从而缓解洞朗地区的形势。虽然金砖国家的国家安全顾问层级会议已于7月召开,有可能开辟对话空间,但是此事件的重要性表明,它必须在领导层面解决。这有可能为解决边界问题的特别代表对话注入新的活力。双方都应停止花言巧语,更重要的是应做出保全体面的让步,安抚国内情绪和更大程度上的战略焦虑心理。此次对抗事件也在提醒两国,应当从行业、智库、学界和公民社会中寻找新的支持者,从而建立更加强有力的双边关系。
王栋:中印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一直以来,中国关于洞朗对峙的立场都十分明确,那就是双方开展任何对话的前提和基础都是印度首先撤回边防军。最近几周,印度似乎表示愿意通过外交手段和谈判来解决此次争端。印度现任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Ajit Doval)近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委员杨洁篪进行了会晤。
僵持的时间越久,对中印双边关系的危害就越大。现在,印度是时候该表态了。印方政府应当采取负责任的措施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缓解紧张局面。如果印度能够撤回非法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人员,那么将为双方寻找解决此次事件的外交途径奠定基础。除了政府层面的谈判外,智库间对话等公众外交手段也有助于缓解针锋相对的僵持局面,向彼此发送信号,表明进一步缓解紧张氛围与解决争端的意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此次对峙事件正是中印近年来安全困境不断加深的一个体现。从长远来看,中印双方都需要运用政治意愿与智慧,正确判断彼此的战略意图,扭转不断恶化的安全困境,构建未来正和发展的中印关系,共同为推动繁荣稳定的多极化世界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王栋,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Samir Saran, Vice-President,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 (ORF)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刘博睿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