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地理

数字看中国——世界第一大共享经济体

James Pennington
Associate Director, Circular Economy Lead, Deloitte

小轮子驱动大生意,中国的点对点借贷平台(peer-to-peer platform)此刻欣欣向荣,但这股势头能够持续下去吗?

共享经济在过去的十年间从一个边缘化的概念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塑了包括旅游、交通在内的许多产业。

共享经济无偿或有偿地让用户通过电子平台分享闲置资产。共享经济点对点的性质使得其体量得以急速增长。举例来说,希尔顿酒店用了93年才建起60万间房间,而房屋共享网站爱彼迎(Airbnb)只花了四年就在其平台上添加了同样数量的客房。

对于用户、创业者和环境来说,共享经济有许多好处。例如,一项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发现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爱彼迎为前来观赛的人们创造了相当于257家酒店的房源,为城市节省了物料,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把游客带来的收入分散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街区。

然而,做共享经济的公司也受到了许多批评,主要集中在其取代人力工作、推高房租等负面影响上。

中国共享经济的沃土

唯一一个真正接纳了共享经济的国家就是中国。

中国的消费在增加;2016年,中国消费占国内GDP增长的约64%,占全球GDP增长的20%。在中国的消费中共享经济所占的比例正在不断增加。

据报道,中国的共享经济在2015年估值为2290亿美元,并且预期会在未来五年每年增长40%。中国国家信息部门近期在报告中称,到2020年,共享经济在国内GDP占比可能超过10%,到2025年,这一数字还有可能升至约20%。

该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共享经济交易额在2016年达到了5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3%。

共享大国

共享经济的大潮在各国都催生了一些规模庞大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巨额增长是在相比之下极为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在中国也是如此。滴滴出行在2016年8月收购了Uber中国业务,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享出行公司,你很难想象这样一家公司竟然只有五岁。仅2015年一年,滴滴就完成了超过14亿个订单。而相比之下,Uber跨过10亿订单大关就用了长达六年的时间。

中国乘客显示出一种乐于与去往同一方向的陌生人拼车的倾向。2015年滴滴乘客平均每天与人拼车114万3千次。一年下来,拼车乘客省下了5亿1千万升燃料,减少了135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与此同时,自行车共享公司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使用了智能自行车锁,装有二维码和GPS传感器,人们可以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骑上一辆自行车,到达终点,然后把车锁好并停放在任何位置,而不是某个固定的停车位置。这些公司的出现带回了骑车的热潮,每周加起来有超过600万用户,在中国一些城市甚至在人们最常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中位列第三甚至第二。

共享经济的风还能吹多久?

能分享的不止有汽车、自行车和房子——中国的共享经济正蔓延至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中国南方的深圳,名为“e伞”的公司以半小时0.5元(约0.07美元)的价格共享雨伞。

在北京,你还可以以每小时2元(约0.3美元)的低价在篮球场边的自动贩售机租借篮球

水泥搅拌车、手机充电宝……随着共享经济在中国开枝散叶,能够共享的东西越来越多。

那么,共享经济在中国如此成功的根源是什么?中国消费者对于共享经济这个机遇的到来早就做好了自己独特的准备——中国9.806亿智能手机用户中的大多数已经接受了近距离的移动支付技术,消费者通过支付宝、微信等手机应用,只要扫扫二维码,就可以购买商品或者转账。2016年,中国有超过1.95亿人使用了近距离的移动支付技术,而美国只有0.37亿。

人口稠密的城市,不断涌现的创新,以及对价格十分敏感的消费者都为共享经济在中国的成功做好了铺垫。中国政府一直密切关注着共享经济的发展——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围绕共享经济制订的法律,并且以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为主题组织了多次高级别对话,其中包括在天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6新领军者年会

共享经济的风看来是要在中国继续吹下去了……真是这样吗?

April Rinne是一名独立顾问,同时也是中国共享经济委员会的一员。对此她表示:“对于中国的共享经济,有一些令我感到很担忧的地方。我赞赏政府对此的大力支持,然而我也看到这或许是过度的支持。共享经济太过注重其交易的性质,而基本完全忽视了对建设社区和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视。同时,共享经济的概念太过宽泛,以至于失去了意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修正的,但修正的过程确实需要在讨论共享经济的话语、策略和政策上掌握主动权。”

作者:James Pennington ,世界经济论坛循环经济项目专员,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世界经济论坛博客翻译小组·李雪

责编:刘博睿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创新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创新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Europe in the Intelligent Age: From Ideas to Action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