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地理

如果存在欧洲难民国,那这将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Kai Chan
Distinguished Fellow, INSEAD Innovation and Policy Initiative

目前,欧洲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移民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不同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使欧洲局势更加紧张,威胁着整个大陆的团结。

我们需要认识到难民对于接收国的价值,这一点至关重要。认识到对饱受战乱之苦民众所负有的道德法律义务也同样重要。

同时,不能简单地认为担忧移民现象的人有排外情绪或种族歧视,否则就是在煽动抵制情绪、播撒分裂的种子,而这一幕正在欧洲和美国上演。

所以,我们应在深入了解眼前问题的基础上,开诚布公地探讨这些问题。

欧洲难民危机的相关数据

下图是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欧盟地区接收移民的相关情况。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新移民的社会人口特征。

假想一个由这些移民构成的国家,国民可分为申请人和已获居住权或政治庇护权的人,相关重要数据如下表所示。这些数据基于难民输出国潜在变量的加权平均值而得来,显示了难民国和接收国之间的巨大差异。

如果450多万难民组成一个国家,那么该国大小相当于爱尔兰,但平均财富值却仅与乌克兰差不多。在这个假想的难民国里,人均受教育年限为欧盟的一半,四分之一的成人、七分之一的青少年(15岁至24岁)目不识丁,只有不到40%的人读完高中、2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

排除国民素质因素,在人力资本方面,难民国人均研究生管理科学入学考试(GMAT)得分比欧盟人均得分的标准差小1。

大部分移民是男性,多来自男女不平等的国家。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指出,难民国在男女平等指标上的表现与沙特阿拉伯、埃及、摩洛哥相当。

难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即全社会的生活品质、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只略高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定的“低级人类发展指数”,相当于东帝汶和孟加拉国的水平。

融合的挑战

身处异国,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深入骨髓的价值观并不会立刻改变。政策制定者需要确保欧盟接纳的难民能够适应欧洲大陆的规则。

当前的挑战在于,人们倾向于遵守自己社交网络里的行为准则和文化习惯,与同种族、共文化、通语言、同信仰的人交往甚密。比如,美国的大部分白人都没有来自少数种族的好友。

对于这一倾向,人们通常会选择自欺欺人、视而不见。史蒂文·莱维特研究约会模式时发现,即使有些人在交友档案上宣称“不在乎对方的种族”,但大多数人寻找的另一半几乎都是同种族。

婚姻是促进种族融合的有力手段。欧洲人对近亲结婚嗤之以鼻,但这一行为在向欧盟输出难民的国家里却非常普遍。

饮食文化也可以促进融合。然而,以上数据显示,难民国和接收国的生活方式差异过大,导致这条路也走不通了。大部分穆斯林,尤其是虔诚的穆斯林都不饮酒或吃猪肉,而酒肉却在欧盟文化中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德国)。这个饮食习惯可看作是衡量文化差距的指标。每年,欧洲人都能喝11公升以上的纯酒,而来自穆斯林国家的移民几乎滴酒不沾。同样,猪肉虽是欧盟国家的主要肉食,但在移民国家的食谱上却无足轻重。因此,难民国与接收国的民众之间发展饮食社交的希望渺茫,融合进程困难重重。

从欧盟和德国劳动市场的结构和需求来看,新移民的就业前景十分暗淡。德国奉行知识经济,以精准制造业享誉世界,所以德国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最大。新近移民的总体教育水平低,移民掌握的技能似乎无法满足欧洲(尤其是德国)的需求。

对LGBT(L:女同,G:男同,B:双性恋者,T:跨性别者)人群的看法也与大部分欧洲人的态度相左。同样的,数据显示许多新移民原籍国没有容纳少数民族的传统。这样的价值观会妨碍他们融入欧盟,毕竟欧盟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对性问题也比较开放包容。

最后,语言对融入社会最为重要。尽管有四分之一的新移民懂点英语,但八分之一的移民来自拉丁语国家。只有不到2%的人会说德语。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

本文并非让大家抓住差异不放,也不是要制造分歧。政策制定者需要先对这些差异进行量化分析,才能开展以下三项重要工作:

1. 了解促进难民融入需要付出何种努力;

2. 评估接收国容纳和融入难民的能力;

3. 解决而非忽视非常普遍的同质化交往和分选问题。

纵观欧洲的移民史及移民融入史,可以知道,移民融入并非易事。吉普赛人在欧洲生活了上百年,但仍是社会边缘群体。在当代,阿拉伯和土耳其移民无法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默克尔因此评论说:“多元文化主义已完全落败。”

如果政府不采取积极性干预措施促进移民融入,银民最终会在欧洲国家形成大规模的亚种群。虽然与当地居民一同生活,却无法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条件。

本文所指出的差距将会不断扩大,并进而限制欧盟、尤其是德国的发展。对于移民的社会人口特征及移民与接收国的文化差距,政治家应坦诚交流,而不是选择逃避。

如果各方不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难民危机只会为煽动民众的政客提供更多说辞,甚至在全社会引发抵制移民的浪潮。

作者:Kai Chan,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创新与政策倡议杰出学者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刘博睿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移民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移民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您可以随时点击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2024年亚洲大学排名揭晓,中国有哪些大学上榜?

Phil Baty

2024年6月17日

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融资途径:中国能提供什么经验?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