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经济与政治

“与中国脱钩”?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不可或缺

企业的行动被地缘政治严重束缚了手脚。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旷日持久,影响不断扩散,已经延伸至气候方面的决策。 Image: Pexels/Pixabay

Junice Yeo
Executive Director, Head of ESG Intelligence, Eco-Business
分享:
我们的影响力
世界经济论坛为 加速 地缘经济与政治 行动做了什么?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地缘经济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实时追踪:

地缘经济

  • 目前,全球气候治理格局高度复杂。一方面,地缘政治局势日趋紧张;另一方面,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不断上涨。企业必须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
  • 尽管中国被认为是碳排大国,但必须承认的是,中国投入了巨资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
  • 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积极帮助中国实现脱碳。

企业在与中国就气候行动进行接触时,很容易被持续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分散注意力。

中美之间贸易战旷日持久,尽头似乎遥遥无期。中美两个大国在战略原材料和全球影响力方面的竞争,不仅使两国之间的贸易和外交关系恶化,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全球范围内,企业在许多领域中面临的风险,都在持续升级。

且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由地缘政治而起的紧张关系正在不断扩散,其负面影响已在不经意间蔓延至气候方面的决策。

对于企业领袖来说,气候这一风险因素的影响已不容小觑。如今,在气候方面,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潜在增长机会。预计到2030年,将会有大量的投资涌入,以发展那些应对气候所需的技术。这些所谓的“前沿技术”能够获得的资金或将高达9.5万亿美元。然而,如果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想要获得这些投资以加快解决气候问题的进程,就必须在地缘政治博弈里选边站队,或者为了避免陷入战斗,胆战心惊地维持中立,“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旦违反,后果将不堪设想,远远超过他们可承受的能力范围。

地缘政治竞争激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仍需团结协作

在气候问题上,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各方越来越需要意识到,他们需要团结协作,迅速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如果继续在气候问题上不作为,人类很有可能损失会更加惨重。目前,全球变暖速度超出想象,数十亿人已经经历了局部变暖,其严重程度已经超过巴黎协定确定的1.5°C温控目标。此外,今年7月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这些事实都敦促我们尽快采取行动。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就气候变化发出警告,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

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发布了一份题为《关于第一次全球盘点产出部分要素的意见》的综合报告。报告指出,在实现2015年《巴黎协定》中确定的“全球升温限制在1.5度以内”这一目标方面,我们或许并未走上正轨。例如,报告指出,从最基础的来说,企业需要展示自己如何贡献解决方案,而不是继续造成问题。企业需要确定强有力的目标,制定可靠的转型计划,阐明他们如何履行承诺及如何在经济的全面转型中成功发挥作用。报告表明,经济转型既不可或缺,也是大势所趋。同时,如果我们能够顺利实现经济转型,会获得巨大的商业机会。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的企业都应对“中国+1”战略保持审慎态度。所谓“中国+1”战略,即欧美日等国将上世纪末以来集中投资于中国的各项产业转移到越南、印度等“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以避免供应链过于集中和对中国过于依赖而造成的风险。当前,供应链中断频发,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升级,“中国+1”也似乎风头再盛。然而,若将“中国+1”也搬到气候领域,它只会减缓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进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能源转型便是一个例子。中国是世界领先的可再生能源供应国。如果可再生能源相关的解决方案想要实现规模化,中国势必会成为关键一环。例如,如果想要在脱碳方面实现突破,就必然需要建立协调一致的制度和标准,而基于以往在脱碳领域的经验,中国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的工业碳排放量占到了全球的40%左右。虽然钢铝都是中国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也构成了主要的排放源。然而,全球商业活动的原材料几乎都依赖于钢铝行业。这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这两大产业的脱碳速度越慢,商业活动的成本就越高。并且,全球企业究竟是否能真的“摆脱”中国供应链,这一点令人难以想象。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将碳排放分为了三个范围,其中范围3“企业价值链活动产生的间接排放”最令人头疼。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范围3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碳足迹。因此,在中国等复杂的供应链市场,制定健全的碳披露策略也更加重要。

中国的灯塔工厂正指引应对气候变化的前路

回顾以往,中国是最早采用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国也一直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解决方案。到2022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将超过5400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欧盟的三倍。然而,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失败和挑战也曾层出不穷,但也正因为此,世界可以从中国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例如,中国的工业部门很难摆脱“试点炼狱”模式。“试点炼狱”模式一般指的是商业理念或解决方案停留在试点阶段而无法扩大规模的困境。人们发现,在这个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工业4.0时代,70%的解决方案长期停留在试点模式,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然而,解决这一难题或许可以刺激那些改变气候行动的技术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为了帮助企业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世界经济论坛先进制造与供应链中心于2018年建立了全球灯塔网络,以团结各行各业在实现工业化和采用先进技术方面表现出领袖地位的企业。这一网络目前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例如,灯塔工厂们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将这些可持续发展关键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提高100%。如今,全球共有132家灯塔工厂,其中约35%位于中国。中国的灯塔工厂展示了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最先进的用例,且尤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最为突出。

中国和世界需要人才互补

近年来,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中国的外籍人才大量流失。因此,在经济复苏后,中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海外人才流入,以填补新兴绿色工作岗位的空缺。此外,中国还可以投资海外的大学和教育机构,积极帮助世界培养人才,并推动中外学者就气候和可再生能源相关议题交换观点、交流知识。

当然,对人才的投资也是双向的。随着中国采取新的措施,新的机会也随之出现。这一点在中国电动汽车进军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的例子上显而易见。中国的电动汽车快速进军欧洲和东南亚市场,迅速占领当地市场,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也推动了中外企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它们在电池技术、市场采用和基础设施支持方面久经考验而不败的成功模式,也将为各国构建自己的电动交通蓝图提供有意义的经验指导。

推进供应链脱碳

当下迫在眉睫的是,全球企业需要认识到,现在的供应链经历了几十年的漫长形成过程,想要实现重构困难重重,企业可能会为此付出极高的代价,并且也有可能对自身其他利益产生反作用。就气候而言,当前供应链的互联互通可以说是有益的。尤其是当这种互通性能够推动企业碳披露和对其间接排放负责时,它能够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重大的积极作用,也因此可能被视为集体脱碳的真正改变者。但我们需要牢记的是,时间并不会等待我们。如果企业的行动只是为了达成自我保护的目的,或者出于对政治利益的考量,代价都将是极度高昂的。

今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四届新领军者年会在天津举办。会议上,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警告称,脱钩和分裂的后果是世界“根本承受不起”的。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论坛选是在中国举办的。这既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向全球商界发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中国已逐渐走出三年疫情的阴霾,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世界。

现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让世界知道,它渴望在许多全球热点议题的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中国将努力推进气候行动议程,坚定捍卫开放的市场体系,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并帮助建立一个不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合作环境。

正如大多数外交官喜欢说的那样,国家之间交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然而,解决气候危机正是人类长期的共同利益,我们也应该为此团结起来。

本文作者:

杨娟蕾,Eco-Business执行总监及ESG咨询部主任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与Eco-Business联合发表,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吴逸萌

编辑:江颂贤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话题:
地缘经济与政治深度地理经济增长气候行动
分享: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你可以随时使用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欲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更多关于 地缘经济与政治
查看全部

Geopolitical Rivalry and Business: 10 Recommendations for Policy Design

Saadia Zahidi

2024年5月10日

关于我们

会议

媒体

合作伙伴和会员

  • 登录
  • 加入我们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