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地理

中国有1180万劳动力缺口,该如何弥合?

劳动力缺口是否会促使中国改变移民政策和教育体系? Image: REUTERS/ Nir Elias

Meng Ke
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Yuke Li
Researcher, College of Engineering, Westlak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 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未来十年及以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和教育缺口;
  • 劳动力数量缺口可能促使中国推迟退休年龄和改革移民政策;
  • 教育缺口则可能迫使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模式中加强职业培训并鼓励技术移民。

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中国未来十年及以后可能存在劳动力缺口。事实上,根据我们的计算,中国的年度劳动力缺口约为 1180 万。

您读了吗?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缺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数量缺口”和“教育缺口”。前者是指由于人口老龄化、低出生率和低移民水平等人口变化引起的劳动力短缺。后者是指由于工人所能提供的劳动与工作所需的劳动之间的不匹配而引起的劳动力短缺,也称为结构性失业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恶化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巨大影响。这提高了这个问题的紧迫性。

弥合劳动力数量缺口

中国政府新推出的三孩政策是否有助于填补劳动力数量缺口?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组曾随机抽取全市366户适龄家庭进行调查。在受调者中,20-25岁年龄段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生三个孩子,而25-30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只有6.5%的人愿意生三个孩子。 在30-40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下降到6.1%,而4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有7.0%的人愿意生育三个孩子。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基础相对稳定的家庭能够并且愿意承担抚养孩子的费用,不过,总体上来说欢迎三孩政策的家庭比例仍然偏低。

三孩政策的直接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但在宏观层面上影响仍然很小。乐观地假设约6.5%的25-49岁年龄段的夫妇生了三个孩子,我们估计这可能导致出生率净增长 6.68%。这将使劳动力缺口减少715万,缺口仍有465万之大。

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如果放宽生育政策是有效的,那么现在的二孩政策也应该被证明是有效的(......)根本问题是生活成本太高,生活压力太大 。” 放宽生育政策和进一步缩小劳动力数量缺口能否成功,取决于政府能否有效提供更好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服务。这些措施还可能导致死亡率下降,从而可以像日本那样推迟退休年龄,并吸引更多移民。

弥合教育缺口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过去十年里一直供不应求,这意味着增加工资可能无法自动充分恢复劳动力供应以平衡劳动力需求。更糟糕的是,由于工资上涨,商品价格可能会上涨,从而加剧大流行期间已经飙升的通货膨胀。结构性失业在中国的高技能部门最为普遍,这与经济中的教育缺口有很大关系:中国拥有1.7亿技术工人,但在总就业人口中,只有7%是高技能人员(约4千8百万),他们被认为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并能够快速适应技术变化。

最近,中国教育部再次强调扩大职业教育学校与高中学校比例的重要性。然而,鼓励职业培训的效果并不好:许多中国人认为职业教育不如传统的高中教育,社会声望也低。然而,在“新经济”和尖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对更多职业培训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重要的是要鼓励个人终身学习“新经济”所需的技能,尤其是数字技能,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民主化学习和技能再培训需求。工人们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和短期课程来实现这样的目标。

新加坡的经验呈现了另一种弥合教育缺口的方法,即吸引移民到面临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的行业。按照我们的公式,如果剩下的465万劳动力缺口中的20%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来填补,那么每年至少需要495万移民。在改革后的分级移民制度下,可以向具有特定技能、相关经验和教育背景的外国人发放更多临时工作签证、永久居留权和公民身份,以满足特定行业的需求。此外,更开放的移民政策可以帮助逆转中国过去五年的负净移民流入值,并使中国社会和文化更加多元化。

对决策者来说,中国的劳动力短缺远不是一个新问题。未来十年,中国人口将达到顶峰,平均年龄进一步上升。三孩政策的效果可能没有制定者预期的那么充分。中国应借鉴日本、新加坡等国过去的经验,在放宽生育限制的同时,在医疗、退休、移民、职业培训等政策领域进行改革。

作者计算劳动力缺口的公式如下:预计年劳动力缺口=就业岗位数-((1+出生率-死亡率)*总人口+移民工人)*劳动力参与率* (1 - 失业率)。 欲知更多详情,请联系作者。

本文作者:

蒙克,副教授,清华大学

Yuke Li,研究员,工程学院,西湖大学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张一凡

校对:王思雨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中国

相关话题:
深度地理工作与未来教育与技能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中国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Europe in the Intelligent Age: From Ideas to Action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