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颠覆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协议的核心在于开放共享与互利互惠。 Image: Unsplash
-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协议自21世纪初便推动着创意作品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共享,如今正遭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劲挑战。
- 面对大规模、未署名内容爬取的现状,知识共享组织首席执行官安娜·图马多蒂尔提出,应构建基于互惠原则的AI伦理使用体系。
-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推进负责任的AI创新:行动指南》,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合乎伦理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以保障整个AI价值链的透明度、问责制、协作性与互惠性。
自21世纪初以来,“知识共享”版权许可模式便与互联网的崛起休戚与共:若无此协议,维基百科、数字博物馆馆藏及开放教科书便无从立足。
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对“创意作品开放共享”这一核心理念发起严峻挑战。大语言模型大规模采集公共内容,不仅常常剥离原作者信息,更漠视了创作者期望在互惠前提下分享作品的意愿。
在2025年可持续发展影响力会议上,世界经济论坛与知识共享组织首席执行官安娜·图马多蒂尔就此议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化解之道。
什么是知识共享?它如何运作?
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 CC)诞生于2001年,其时互联网方兴未艾。该协议旨在突破传统版权框架,为创意作品构建开放共享与合法重用的新范式。
此系列协议于2002年发布其首批许可,为有意在稳定条件下共享内容或开展项目协作的人们奠定了基础。
图马多蒂尔指出:“在人们初涉网络世界时,他们渴望共享与协作。但当时的版权法规过于严苛,阻碍了知识的自由流动。”
有别于传统“保留所有权利”的版权模式,知识共享开创了“保留部分权利”的新理念,助力创作者明确规范其作品的可复用性与可改编范围。
“但最根本的原则始终是署名。其核心理念是,你必须向原创者致敬。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创意与知识之网才得以遍布世界。”
除署名权外,创作者亦可保留其他特定权利。知识共享协议通过多元授权模式满足此需求,例如:仅限非商业性使用其知识产权,规定衍生作品必须同样开放共享,或完全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
知识共享为何重要?
知识共享协议始终是推动互联网成为全球共享资源的关键力量。如今,其许可协议已覆盖全球900万个网站,作品总量逾25亿件,涵盖音乐摄影等创意作品、教育资源及科研成果等多元领域。
维基百科堪称知识共享许可最具代表性的实践范例。从Flickr、YouTube、Vimeo等数字平台,到阿拉伯半岛电视台,再到政府数据档案库、学术界及众多出版机构,均已广泛采纳CC许可协议。
图马多蒂尔指出,这一切的根基在于互惠精神——自知识共享创立之初便深植其内核。这种精神远超一对一的简单交换,更构建了一种广泛的协作伦理。
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作品宝库,作为人类,我们都能从中受益。
”AI如何影响知识共享?
图马多蒂尔警示道,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这种互惠机制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契约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
“知识共享资源历来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如今,随着大规模网络爬取和AI模型训练对网络内容的滥用,这种失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剧。”
当人工智能平台为训练模型与生成回答而大规模抓取网络内容时,署名规范与互惠原则正被系统性架空。即便平台象征性地提供溯源链接作为互惠底线,用户也无需点击这些链接就能直接获得答案。
当前存在的风险在于,机构或个人可能投入大量时间与心血创作出成果,其内容却被AI系统爬取,既无来源链接与署名,也缺乏合理补偿或互利安排。迄今为止,因版权侵权提起的诉讼已超50起。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重建互惠原则?
图马多蒂尔阐释了“开放”如何成为创意社群的共同价值取向与发展指引。然而,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颠覆这一生态格局。
图马多蒂尔表示:“人工智能的兴起,以及创作者对其作品使用方式掌控力的减弱,已引发深刻反思:这种开放理念是否仍是共享知识的最佳途径?我们是否需要通过集体协作,重新界定‘开放’的当代定义?”
她认为,解决之道在于推动人工智能的伦理应用与公共利益导向,其核心在于建立回馈机制——要求各类组织对其曾获益的开放社群与生态系统进行价值反哺。
图马多蒂尔对此强调:“如果你是一家大型科技公司,通过利用知识共享资源进行训练而获得巨额营收,我们强烈建议你认真思考如何回馈这一生态系统。因为从根本上说,正是这个生态系统孕育了所有的创新与技术。”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报告《推进负责任的AI创新:行动指南》与此观点不谋而合。报告指出,全球机构在负责任AI成熟度方面仍处初级阶段,仅不足1%的机构建立了全面运作的治理框架。该报告提出推进伦理AI创新的九大战略举措,涵盖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领域,旨在确保AI价值链各环节的透明度、问责制、协作性与互惠性。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创意共享与价值体系的当下,我们面临根本性抉择:是任其创新凌驾于伦理之上,还是建立珍视创作者价值的制度体系。知识共享的互惠哲学为此指明了前路——这条以开放、公平、尊重为基石的道路,要求我们将负责任的AI实践与透明数据治理深植于创新每个环节,让科技增强我们的集体创造力,而非消灭它。
本文作者:
Andrea Willige,世界经济论坛专题报道高级撰稿人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数字身份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