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亚洲学府正以强劲势头与西方竞争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显示: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高校,正逐渐被亚洲学府赶超。 Image: Unsplash/BunlyHort
- 在最新发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既有长期趋势的延续,也浮现出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 牛津大学已连续十年稳居全球榜首,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在前40强中的数量从去年的三所增至五所。
- 亚洲各地的科研创新中心正以日益强劲的势头与西方高校展开竞争。
最新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数据显示,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的全球新格局正在形成。
2026年排名初看依旧延续着固有格局:英国牛津大学连续十年蝉联榜首,美国仍在排行榜顶端占据统治地位。全球前十强学府中,美国独占七席,其中更包括享誉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第2名)与普林斯顿大学(并列第3名)。

但若细读这份涵盖136国3100余所高校的数据,便会发现一个日益显著且加速发展的趋势:传统高等教育强国——北美与西欧各国,正面临亚洲崛起的持续冲击,其中中国尤为引领。这预示着知识与创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已迎来重大转折。
世界大学排名体系通过数千万个数据点,基于17项综合绩效指标对全球顶尖研究型大学进行了评估,其评估维度全面覆盖教学环境、学术声誉、科研国际化与人才吸引力、研究实力及产业联动创新力。
美英高校全球竞争力正持续下滑
在美国,虽有19所高校在最新排名中位次上升,但下滑者却高达62所。芝加哥大学(第15位)、哥伦比亚大学(第20位)和杜克大学(第28位)等知名学府均跌至历史最低排位(尽管基数较高)。与此同时,尽管美国仍以102所高校占据世界500强大学最多席位,但此次入选数量已创下该国历史新低。
在英国,高校排名下滑的数量是上升数量的两倍多——分别为28所与13所。与美国情况相似,今年英国进入世界500强的高校数量亦创历史新低,仅剩49所。
当前的下滑态势延续了长期趋势,同时预示着新发展走向。值得注意的是,2026年排名数据主要采集于美国近期实施的科研经费大幅削减和国际人才签证限制之前,也未充分计入英国高校在2025年经历的经费危机——包括课程关闭和大规模裁员事件的影响。
牛津大学校长艾琳·特雷西向《泰晤士高等教育》坦言,牛津虽成功卫冕全球榜首,“彰显了全校师生与教职工的卓越奉献”,但“英国高等教育整体正身处严峻压力之中”。
她补充道:“要维持一个充满活力且具全球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持续投入资金与政策支持。唯有如此,大学才能持续为后代推动科学发现、创造发展机遇、激发经济增长。”
欧洲各国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德国上榜高校中6所排名上升,22所下滑;法国3所上升,22所下降;西班牙2所进步,10所退步;荷兰12所大学中更有8所出现排名下跌。
亚洲高校的全球性崛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主要国家的高校正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中国大陆两所顶尖旗舰高校保持原有位次(清华大学第12位,北京大学第13位),同时另有18所中国大学创下历史最佳排名。其中浙江大学(上升8位至第39名)与上海交通大学(跃升12位至第40名)首次跻身全球前40强,在此过程中超越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并列第41名)、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并列第41名)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第45名)。
中国现有五所高校跻身全球前40强,较去年增加两所;同时有35所大学进入世界500强榜单,总数已超越澳大利亚。

香港去年上榜的六所高校今年排名悉数提升,其中香港大学从第35位跃升至第33位,表现尤为突出。随着今年新增两所高校入围,香港在全球200强中的席位创纪录地达到六所,另有兩所跻身前350强。韩国在全部四项科研质量指标上均显著进步,十所高校排名上升,仅四所下滑,且首次有四所院校进入百强,成就历史最佳。
除东亚传统教育强国外,新的科研与创新区域中心正在亚洲各地加速形成。
东南亚各国表现亮眼:印度尼西亚的整体排名得分在全球主要国家中进步最快;马来西亚六所高校排名提升,仅一所下滑;泰国顶尖学府朱拉隆功大学则首次跻身全球前600名。
科研领域正形成新的地缘政治联盟,中欧与突厥语国家间的合作便是例证。在此进程中,土耳其的崛起尤为迅猛,现以109所上榜高校与美国并列全球第四;与此同时,其高校排名呈现普涨态势:11所上升,3所下滑,其余保持稳定。
沙特阿拉伯正引领中东地区的高等教育复兴,其九所高校排名上升,下滑者仅为四所。
高教变革新势力
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几十年的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高级研究员艾伦·鲁比认为,学术主导权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远非定局,但发展势头确实已倾向新兴地区。
“难道有人要质疑百年学府积淀的智慧、成熟的体系与雄厚的资本?”他质询道,“这些机构历经瘟疫战乱、叛乱动荡、反智思潮、忠诚审查、宗教迫害与思想禁锢,却始终薪火相传。”
“抑或押注破局者?那些敏捷灵活、不受陈规特权和公共规制束缚的机构?”鲁比话锋一转,“权衡之时,我想起组织理论家杰森·凯尔西的格言——饿犬跑更快。尽管他在费城老鹰队的赫赫战功,远比学术思想更为人熟知。”
本文作者:
Phil Baty,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知识官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黄思婕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美国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