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饭值多少钱?这一全球最受欢迎的主食正面临严峻挑战

稻米是世界上需求量最大的主食作物,且其需求量持续增长。 Image: Unsplash/Rens D
- 稻米是世界上需求量最大的主食作物,且其需求量持续增长。
- 稻米种植既受气候变化影响,又加剧气候变化:这些挑战需要政策、科学、农业和教育领域协同行动。
- 真正的解决方案取决于理解稻作的真实成本,并携手应对其诸多相互关联的挑战。
谁不吃米饭?这正是核心挑战所在。作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食,以及其余多数地区的重要粮食,稻米正面临严峻前景。气候变化既威胁现有产量,又给稻米种植带来水资源保护和生产力下降等问题。
但稻米不仅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本身也在助长问题。传统种植方式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甲烷(约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10-12%。甲烷升温速度远超二氧化碳)。
水稻种植还高度耗水,占全球灌溉用水量的34%至43%,这对日益干旱的地球构成严峻挑战。
若不推动粮食系统转型,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将导致粮食安全危机加剧,农民困境恶化,众多国家更将失去重要的文化、饮食与经济支柱。
然而,科学进步与开创性试点项目正为韧性转型注入切实希望,为严峻前景带来平衡。
稻米如何养活世界
稻米是多个国家的经济作物。中国位居产量首位,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和泰国紧随其后。这种谷物每日养活逾40亿人口,在某些国家甚至占个人每日热量摄入的70%。
在此背景下,包括近期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已将水稻列为新国家粮食安全计划的核心环节。
遗憾的是,面对气候变化,传统种植方式使水稻难以成为韧性作物。水稻需水但忌过量,否则将导致作物溺毙。
同样,水稻喜热却易受高温影响,升高的温度会削弱其花朵授粉能力。水稻通常种植于低洼地区,这使其易受海平面上升和盐渍化侵袭。
水稻种植还面临三大挑战:
气候变化正导致传统种植方式下水稻的营养价值下降。随着雨季更湿润、旱季更干旱,作物产量正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产量可能下降8%以上。预计未来几十年全球稻米产量需提升约15-20%以满足粮食需求,同时需采用节水种植方式并减少甲烷排放。
显然,水稻种植亟需变革性解决方案。
理解稻米生产的真实成本
稻米虽有标价,但除显性货币成本外,还存在环境成本。多项因素共同决定了稻米上架后的售价,但这些因素并未被明确归类为“环境成本”。
如今人们正尝试将这些成本货币化,例如水稻占用的耕地、排放的温室气体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这能更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并引发关于成本分担的公开讨论。
鉴于稻米在经济、营养和文化层面的重要性和缓解贫困社区营养不良问题中的核心作用,降低这些成本并提升稻米的韧性势在必行。否则,农民生计将更趋脆弱,部分群体恐难维持自给自足。
全球稻米产区约有5.6亿人生活在日均收入低于1.25美元(历史贫困线标准)的困境中。
随着国际化、互联化的供应链面临风险,寻找解决方案已成为当务之急。
应对稻米挑战的解决方案
1. 改良与生产
不同生产方式备受关注,尤其是“交替灌溉与排水法”(AWD)。
该技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显著降低环境影响(部分试点项目显示AWD可降低70%排放),同时提升产量、改善土壤健康,进而促进生物多样性。
顾名思义,该技术通过反复灌溉与排水的轮替模式,取代传统灌溉后静置的种植方式。目前在美国阿肯色州、印度、意大利及泰国等不同地域,AWD技术均展现出良好成效。
越南尤其成为该转型领域的全球领军者。越南总理范明政(Phạm Minh Chính)宣布,越南政府计划到2030年实现100万公顷低排放稻米种植。
越南七个省份的早期试点项目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产量提升,排放减少,该国已开始出口低排放稻米。这种领导力彰显了国家承诺如何推动区域乃至全球发展势头。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也在加速推动这一转型。精准农业工具和数字监测系统可帮助农民优化水稻灌溉用水,并更准确地追踪减排成效。
这些技术同时强化了测量、报告和核查体系,为推广低排放种植模式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2. 知识传播
分享最佳实践与知识至关重要。泰国稻米国家自主减排项目(Thai Rice NAMA project)便是国际合作的典范,该项目于2018年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支持下启动,此后持续提升泰国农民对气候变化影响稻作的认知。
该项目同时识别出低排放技术推广面临的挑战,这些发现无疑影响了2024年宣布的项目第二阶段。在这一新阶段中,当局计划在食品行业实施系统性变革,并为农民制定强化支持措施。
3. 借助消费者力量重塑价值链
供应链与价值链亟需重大变革。生产方式必须改变,而消费者正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力量。从最基础层面看,市场本质上就是供需关系。
无论是通过补贴、产品限制、关税还是其他措施,政府政策都能影响供给端,而大型制造商和消费者则传递着需求信号。
部分地区的稻作正转向更环保的模式,这一趋势需要被鼓励。大型采购商若能承诺绿色采购,通过价值链传递这一意愿,将形成巨大推动力,进而促使农民采用更环保的耕作方式。
同样,将消费者意识与企业传递的需求信号相联结,将进一步催生系统性变革。
多项倡议应运而生以支持此趋势。世界经济论坛食品先行者联盟(The First Movers Coalition for Food)作为全球性倡议,旨在汇聚大型利益相关方的集体需求,构建更可持续的食品体系。
该联盟基于“食品体系脱碳技术已存在,仅缺规模化能力”的理念,汇聚关键参与者以加速进程。
该联盟以企业为主导,同时获得泰国政府、阿联酋政府、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及东京大学等合作伙伴的支持,这些机构提供了额外的知识与资源。
食品先行者联盟的另一合作伙伴国际水稻研究所正与多国政府及机构开展广泛合作。
其研究范围涵盖技术研发、种植技术改进、农民耕作方式转型、数字工具推广等领域,同时提供专业技能支持以实现解决方案规模化应用。
企业始终处于传递最强需求信号的理想位置。近期,DFI零售集团宣布与泰国大米出口商Toumi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五年合作关系,采购低碳大米。该大米源自一项种植计划,该计划因对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的贡献,近期荣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成就奖。
同样,隶属Ebro Foods集团的全球大米生产商Tilda于2021年启动可持续农业项目,旨在构建可持续大米供应链。该项目不仅鼓励其印度香米种植户转向气候友好型生产方式,更积极引导非签约农户参与转型。
测量与大米减少的碳足迹
另一备受关注的领域便是碳核算。通过测量温室气体足迹,该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食品的真实“成本”。像水稻这样需水量大且产生高浓度甲烷的作物,其碳成本往往居高不下。
这再次凸显了开发新品种及探索替代种植技术以减少碳足迹的必要性。
食品先行者联盟的核心目标包括:降低甲烷排放、减少灌溉用水量并提高产量。
作为“稻米脱碳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伙伴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Temasek Life Sciences Laboratory)正整合多种方案,如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土壤微生物群落优化、培育抗气候变化稻种及改良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培育更具韧性且气候友好的水稻品种。
在印度和新加坡的试验中,该计划已实现甲烷排放量降低20%至50%、用水量减少近50%、产量提升5%至10%。
美国Indigo Ag公司则致力于通过农业创造可规模化的解决方案,既解决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迫切问题,又满足企业对可持续解决方案的需求。
该公司在全美推行试点项目,重点包括帮助农民提升土壤健康和收益水平;通过减少和清除温室气体保护环境;改善食品质量、产量及可追溯性。
采用不同路径的拜耳水稻碳计划正在印度11个邦推进。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宣布首批碳信用额来自数千名实施再生农业的印度农民,具体包括水稻水田再生(AWD)和“免秧稻”种植技术——后者与AWD同样被证实能显著降低甲烷排放。
碳市场与气候融资正成为加速低排放稻作转型的关键驱动力。通过生成经认证的碳信用额,农民可获得新的收入来源,从而降低采用可持续实践的风险。
大规模调动此类资金至关重要,它将确保水稻水深管理和免秧种植等技术带来的环境效益,转化为生产者的持久经济收益。
为何粮食系统转型需要协作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关键:必须将科学研究与稻农、地方政府及私营部门的伙伴关系有机结合。要取得进展,这种广泛协作不可或缺。
正如再生农业实践的早期尝试所示,变革往往伴随高昂成本与风险。供应链中任何单一环节,尤其是农民,都不应独自承担这笔负担。
但农民绝不能被排除在方程式之外:如前文案例所示,他们实为新计划的核心参与者。这有助于避免气候与自然保护成为焦点而忽视社会目标的风险。
事实上,三者缺一不可,这凸显了提升稻作韧性、降低生产成本所需的包容性要素。
要实现真正的生产脱碳,必须采取融合多种技术与利益相关方的整体方案,既推动变革又分摊风险与成本。
本文作者:
Elizabeth Mills,世界经济论坛撰稿人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李子健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食品与营养安全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