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超快配送”在城市中成功运作,需要哪些条件?

城市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让超快配送实现可持续。 Image: REUTERS/David W Cerny
- 超快配送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城市可持续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而排放量不断上升。
- 城市需要一个标准化框架,通过共享投资与数据来管理配送行业的增长。
- 世界经济论坛城市转型中心正在协调跨行业合作,扩大解决方案应用,使配送更清洁、更安全,并更好地融入城市。
超快城市配送已成为新常态,但城市依然准备不足。在你读这句话的时间里,数以千计的包裹已经送达各大城市中的住户门前。
在密集的物流网络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杂货、餐食和包裹如今能在一小时内送达。然而,尽管消费者习惯了这种迅速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却基本停滞不前。许多街道的设计并未考虑如此规模或速度的商业活动。
城市和企业都在努力适应,但彼此之间往往缺乏协同。若缺乏更紧密的协调,城市物流可能进一步碎片化,导致公共目标与企业的商业运营背道而驰。
城市可能因此固化一种既损害宜居性又无法为行业提供稳定性的系统,从而阻碍其在清洁物流上的投资。
超快配送已成不可逆的趋势,现在是时候将其视为关键基础设施不可忽视的部分——它需要有明确的规则治理,需要通过联合投资支撑,并以服务公共利益的数据作为基础。
解决监管难题
这些举措既源于城市面临的切实困境,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回应了公众诉求。
然而,其结果却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生态系统:不同城市甚至不同社区的规则各不相同,而且演变方式难以预测。
这种差异反映了各地不同的需求,却也让企业难以进行可持续的规划。
要推进发展,城市必须制定结构化、透明的框架,明确配送服务应如何与城市空间互动。
明确的预期不仅有助于执法,也能为运营方提供所需的可预见性,从而推动他们在更清洁、更高效系统上的投资。
阿姆斯特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示范。从2025年起,其零排放区将禁止高污染货车和卡车进入,并分阶段逐步收紧通行规则,到2030年时,仅允许零排放车辆通行。在荷兰国家《气候协议》的支持下,这一做法在多个城市得到统一实施,为运营方提供了必要的清晰度。
释放共享投资的潜力
城市制定清晰的监管路径是第一步,然而城市无法凭一己之力实现目标。物流基础设施——从路边空间到城市集散枢纽——是降低配送排放、缓解道路压力的关键资源。
许多城市缺乏建设商业物流基础设施所需的预算或政治资本。尽管有明确的政策愿景,但融资与落实往往滞后。
与此同时,配送平台正面临成本上升与激烈竞争。若缺乏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超快配送的经济逻辑可能会迫使企业倾向于短期、不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共享投资提供了一条务实的前进路径:通过合资经营或公共资金共同出资等方式,整合各方资源、协同设计方案、统一激励目标。
正如巴西最大外卖与在线订餐平台iFood的影响力增长总监Pedro Somma所说:
“共享投资不仅仅是资金支持,还意味着与城市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在iFood,我们正与当地共享单车系统合作,为骑手提供电动自行车,这种方式更经济、更可持续。当城市与企业共同规划时,我们就能让最后一公里配送变得更清洁、更高效,惠及所有人。”
若设计得当,共享投资能创造双赢:城市实现政策目标,而企业则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
弥合数据鸿沟
即便有了监管和基础设施,许多城市仍缺少让规划真正有效的关键要素:数据。
大多数城市管理部门无法可靠掌握配送数量、配送拥堵最严重的区域,或道路上车辆的类型。这使得他们在路边空间分配、区域功能规划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难以做出有数据支撑的决策。
与此同时,配送企业也十分谨慎。运营数据具有商业敏感性,而市场竞争又是粉激烈。这种错位造成了双方的盲区:城市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制定监管,企业则在不清楚未来标准和需求的情况下运营。
解决方案正不断涌现。Open Mobility Foundation等组织正在帮助城市与企业,通过开源工具实现出行数据采集与共享的标准化。这些框架允许城市获取匿名化、非竞争性的数据,同时保护企业机密。
即便仅共享一些非竞争性的数据,例如配送密度或电动车注册趋势,也能帮助城市更精准地规划基础设施,同时帮助企业优化运营。
正如Smart Dublin区域经理 Alan Murphy 所说:
“把配送生态系统的各方利益相关者聚集到一起,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数据鸿沟,以及企业在一线所面临的实际挑战。这种对话帮助我们超越了假设,在共同优先事项上达成共识,并找出最有潜力改善城市货物流动的解决方案。”
归根结底,更好的数据将带来更好的结果:改善交通管理、减少排放,并打造更宜居的街道。
共同使命
快速增长的配送量将持续给城市带来压力。然而,通过智慧治理、协同规划和有针对性的投资,这一挑战可以转化为机遇,使配送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新兴的蓝图已然清晰:
- 城市必须提出统一、面向未来的配送框架。
- 企业必须投资于负责任的配送模式,调整自身运营以主动适应城市环境。
- 城市与企业必须基于数据信任和对街道使用的共识,共同规划并开展创新。
在世界经济论坛,城市转型中心正与跨领域合作伙伴携手,致力于推广能让配送服务更清洁、更安全、更深度融入城市的解决方案,并更好地融入城市。这既意味着私营部门的可持续创新,也意味着城市更强有力的治理模式。
前进的道路需要协同合作:通过联合监管、共享投资和可信数据。借助这些工具,城市能够将配送困境转化为机遇——为居民、企业和地球带来共赢。
本文作者:
Michael Fröbel,埃森哲EMEA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行业主管
Stanislas Hillen,世界经济论坛城市转型中心ECP 2025春季成员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