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造成的“不稳定无产者”是一项被忽视的全球风险

我们是否正面临一个AI导致的低就业率、缺乏稳定的未来? Image: Getty Images/iStockphoto
- 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数百万人可能面临失去目标、身份和社会归属感的风险。
- 人工智能导致的突发性失业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解决。
- 如果我们希望人工智能被人们铭记为人类繁荣的工具,而非导致人类大规模的异化,我们就必须不仅仅为AI将创造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而规划,更要应对它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我们就必须不仅仅为AI将创造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而规划,更要应对它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年少时,我们总是梦想着长大后想做什么。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许多梦想正在被改写,甚至被抹去。即使对于那些已经在各自领域建立事业或站稳脚跟的人来说,人工智能也在悄然改变着行业规则。全球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生产力提升、竞争优势和监管方面;一些人正在大力赞扬人工智能创造新就业岗位的潜力。但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呢?人工智能导致的突发性失业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解决。没有工作,我们将会变成什么样?
迫在眉睫的全球身份危机
是时候关注迫在眉睫的全球职业认同危机了——当失业后,人们可能会遭遇失去目标、秩序和社会归属感的问题。这些失业者的特点是没有保障、被排除和焦虑,他们不仅面临失业或就业不足的问题:随着收入消失,身份认同和意义也可能随之消失,对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后果。
在过去两年的工作中,我一直强调人工智能引发的职业认同危机是全球风险规划的一个盲点。在最近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前瞻网络会议上,这个问题引发了迫切的讨论。总而言之:认同危机真实存在,但却被低估了。
关于失业率和时间的预测各不相同。一些科技领袖,例如英伟达的黄仁勋,认为人工智能将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其他人则不那么乐观。Anthropic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迪Dario Amodei警告称,人工智能可能会在一到四年内取代一半的入门级白领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警告称,发达经济体中60%的就业岗位已经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新兴市场中这一比例为 40%。美洲开发银行的职业AI暴露指数发现,全球9.8亿个工作岗位在未来一年面临较高的颠覆风险。此外,世界经济论坛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由于人工智能的影响,41%的雇主打算到2030年裁员。
工作的支柱遭遇颠覆
这些数字反映了经济的动荡。但我们很少将这些点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联系起来——数百万人不仅失去了收入,也失去了工作所提供的支柱。当我们的教育背景或多年的工作经验不再那么重要时,会发生什么?许多人可能面临一个严峻的抉择:要么争先恐后地“学习人工智能”以保持竞争力,要么进入一个新的阶层,不确定自己在人工智能经济的浪潮中能找到什么位置。随着一些职业逐渐被淘汰,许多人会感到被抛在后面。这可能会再次引发人们对政府的愤怒。
这种颠覆不会一下子到来,它将分波次到来:
第一波:传统自动化继续取代常规、手动和服务工作。
第二波: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重塑了营销、法律、金融和技术等领域的内容创作、常规认知任务和重复性知识工作。
第三波:代理式人工智能已能够在无需人工输入的情况下执行多步骤任务,这将对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和 IT 支持等领域的工作产生影响。它最终可能取代中层和管理职位,从而重塑整个组织。
第四波:到2030年,通用人工智能将能够胜任大多数认知任务,从而取代某些职业。超级人工智能可能紧随其后,超越人类的能力。
每一波浪潮都会取代一部分全球劳动人口。挑战不仅在于如何重新雇佣这些劳动力,更在于如何帮助他们适应未来,因为未来的他们,之前的技能或身份可能不再重要。某种程度上,我们之前已经见过这种情况。从后煤炭时代的英国到后工业时代的美国城镇,当失业之后,许多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毒瘾加剧,政治极端主义也找到了滋生的土壤。人工智能浪潮可能会复制这些动态——但不仅如此,其规模将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而且速度会更快。它甚至可能引发一场科技冲击。
我们准备好了吗?许多政府和企业在人工智能战略上投入了巨资,重点关注创新、教育和技能提升——这至关重要。但很少有人为未来的心理需求做好准备。谁能应对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独特挑战:失业的痛苦、潜在的社会异化以及公民信任的可能崩塌。
从风险到响应
在人工智能时代,新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契约必须重视尊严和身份,和就业同样重要。这意味着:
- 普及精神卫生保健
- 重新构想的社会安全网
- 通过基本收入、公民津贴或工作保障等具体措施
- 终身学习与终身归属感相结合
这也意味着要认识到职业认同感的丧失是一个真正的全球风险,而不是副作用。它必须被纳入劳动力转型计划,而不是留给家庭和个人独自应对。
我们可以尝试的两种做法:
- 失业者救助实验室:在这个跨部门中心之中,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可以在这些实验室内为面临人工智能驱动的失业风险的人群测试干预措施。它们将结合心理健康护理、再培训和社区建设,以维护个人生计和身份。
- 注重目的的全民基本收入:全民基本收入的演变,旨在通过公民项目、创造性活动或技能共享网络,恢复正式就业之外的目的、归属感和意义。
或许,我们还需要一个新的全球指标:人工智能焦虑指数,以追踪职业流失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并帮助我们制定及时的干预措施。
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失业者或许不会像数十亿美元的芯片交易或突破性模型那样成为头条新闻。但它将塑造未来十年的政治、社会、经济和安全格局。如果我们希望人工智能被铭记为促进人类繁荣的工具,而非大规模的异化,我们就必须开始规划,不仅仅是为人工智能创造的工作岗位——更是为它可能抹去的梦想。
本文作者:
Maha Hosain Aziz,纽约大学国际关系教授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