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生物多样性

绿地之外:如何创造自然友好型城市?

将生态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有助于构建生物多样性更强、更具韧性、更有活力的城市。 Image: Jw./Unsplash

Anurit Kanti
本文章是 自然与气候中心 的一部分
  • 当下全球关于城市可持续性的叙事,大多几乎只聚焦于花园、公园和大片绿地。
  • 真正的自然友好型城市,应当由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韧性如何被精巧地编织进我们的建成环境来定义。
  • 通过将生态置于城市规划的核心,我们能够在公园围墙之外营造出充满生机、具备韧性并富于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

在评估城市的可持续性资质时,拥有大量公园和开阔绿地的城市往往最受推崇。事实上,全球城市可持续性的论述确实主要集中在花园、公园和大型绿地之上。

然而,真正的自然友好型城市应当超越这些修剪整齐的绿地,通过巧思与设计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韧性嵌入城市的建筑肌理之中。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城市转型自然积极指南》报告中概述的AR3T框架所示,自然友好型城市主义意味着一场系统性的转型,即在减少对自然的影响的同时,恢复并再生自然。

这一框架旨在为私营部门的自然友好转型提供参考,其核心行动包括避免(Avoid)、减少(Reduce)、恢复与再生(Restore and Regenerate)、转型(Transform)。

AR3T框架旨在为私营部门的自然友好的转型提供参考。 Image: 世界经济论坛

公园不足以抵消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虽然公园与开阔绿地不可或缺,但它们的存在不足以抵消威胁地球生存阈值的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无法有效应对城市热岛效应或温室气体排放的上升。若要确保城市在未来具备繁荣的生物多样性,必须把自然纳入核心设计元素,深植于建筑、基础设施及城市运转的框架之中。

通过倡导创造性、创新性的方法,并借鉴全球的先行案例,当下的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拥有重新定义城市可持续性意义的力量。

超越传统城市公园边界,开启自然友好型城市主义新时代的三种途径如下:

1. 将生物多样性融入建筑设计

设想一座城市,屋顶覆盖着生机勃勃的多肉植物,蜂鸟穿梭于立体花园之间,支持授粉的景观设计随处可见。将城市建筑单调的外墙和屋顶改造成蓬勃发展的微型生态系统,或许是朝着将生物多样性融入城市景观的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新加坡的豪亚酒店(Oasia Hotel)便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所酒店以“会呼吸”的建筑理念闻名全球,其郁郁葱葱的立体花园,不仅能自然降温、减少空调排放,还为鸟类、蝴蝶乃至小型哺乳动物提供栖息地。

豪亚酒店的努力不仅关乎美学,还代表着一项雄心勃勃的尝试,即让城市居民重新与大自然建立联系,支持传粉媒介,同时缓解困扰大多数城市的城市炎热和生态破碎化问题。

研究甚至表明,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结构(尤其是绿色屋顶)可以降低2摄氏度以上,有助于提高物种丰富度,甚至对居民的健康和福祉产生积极影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对城市造成严重影响,这类以自然为优先的设计创新具有变革性意义。

2. 改造城市野生动物基础设施

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集合。自然友好的城市主义意味着对城市基础设施本身进行创造性的重新构想。道路、桥梁或下穿通道,不只是交通要道,它们也可能成为迁徙物种的生命线与城市密集空间中的关键生态廊道。

加拿大的城市是将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典范。多伦多修建了专用的“生态通道” ,其他一些地方则对现有的高速公路和地下通道进行了改造,从而重新连接了破碎的栖息地,使哺乳动物和两栖类能够安全地穿越城市障碍。

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还减少了野生动物的伤亡,表明帮助自然繁衍并不一定要求城市只是不断向外扩展绿地,而是需要重新思考在人类居住的都市空间内部还能做些什么。

加拿大保护组织的研究人员证实,此类改造有助于扭转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的局面,使濒危物种能够跨越城市边界迁徙、觅食和繁殖。因此,将安全的“生态通道”纳入城市规划,有望成为全球城市生态学的变革性举措。

3.在城市规划中借鉴仿生学的知识

大自然在数百万年中磨砺出的智慧,可以打造出高效的系统,为未来城市提供指引。仿生学旨在从大自然的自然选择方案中汲取灵感,并将其原理转化为人类的工程与设计。无论是水资源管理还是能源系统,仿生学都鼓励城市规划者借鉴自然本身的设计灵感,将久经考验的原则应用于一切事物。

津巴布韦哈拉雷的东门中心是仿生学的典范范例。东门中心模拟了白蚁丘的通风系统,利用自然对流调节冷热,大幅降低了能耗与碳排放。

同时,东门中心的创新自然设计也契合当地的温湿条件,有利于本地昆虫和植物的生长。这些创新方法超越了单纯的美学范畴,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使其与自然协同,而非对抗。

仿生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建造可以自然过滤城市径流的湿地,或者受当地动植物启发的城市冷却系统,为城市节约资源、促进生态多样性打开了可能性,并为人类创造更加宜居、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重新定义城市的可持续性

要迎接一个生物多样的未来,就必须重新定义城市可持续性。通过将生物多样性融入建筑设计、为城市野生动物改造基础设施、应用仿生学原理,我们可以突破“绿地”与“公园”配额式思维,转向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这些方法将自然元素融入城市肌理,将生态思维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使自然成为城市的核心元素,而非仅仅是装饰性的附加物。

通过将生态纳入城市规划的核心,我们能够创造充满活力、富有韧性的栖息地,让公园之外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和市民都需要共同秉承自然友好的思维。

真正的可持续性意味着把城市视为有生命、有呼吸的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人类的聚居地。生态健康应当塑造日常生活。这样的转变能孕育出面向未来的城市,使其在面对气候冲击时具备韧性,富于生物多样性,并在生态可能性中焕发生机。

本文作者:

Anurit Kanti,凯捷咨询公司Capgemini Invent高级顾问兼可持续发展专家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城市及城市化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城市及城市化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更多关于 自然与生物多样性
查看全部

Finance Solutions for Nature: Pathways to Returns and Outcomes

High-Level Principles to Guide the Biodiversity Credit Market

关于我们

  • 我们的任务
  • 我们的历史
  • 领导团队
  • 影响力

加入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