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匮乏困境:亚洲和中东地区粮食与水资源创新实践

Image: Lucas van Oort on Unsplash

Noopur Desai
Programme Lead, Food Innovation Hubs, World Economic Forum
Carrie Zhang
Associate Director,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 新兴经济体的粮食和水资源系统面临尤为沉重的负担,但也证明了创新可以将限制转化为动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 ​​十二项高影响力技术——从精准农业到循环经济——正在产生可衡量的成效,提高粮食产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 实现技术解决方案的成功,生态系统必须从零散的试点转向系统化转型。

当前,农业与粮食系统占淡水消耗的70%。到2050年,维持全球97亿人口的生存,需要远超现有资源,而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和生态系统崩塌等风险。

资源有限与形势紧迫的双重压力,使得粮食—水资源关系成为全球领导者重点考虑的核心问题,需要采取及时行动,重塑人类与水资源的关系。

新兴经济体正以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为契机,积极推动创造创新。亚太中东地区正在成为绿色粮食和水资源技术的重要增长极,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9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45%。中国和中东地区的实践经验为实施可拓展的市场化解决方案提供了蓝图:

  • 中国以全球约6%的淡水资源和约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通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生物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实施精准农业和闭环循环,实现农民收入较2000年提高近10倍。
  • 中东地区14个国家面临极端水资源压力,如今生产全球 40%的海水淡化水。通过太阳能海水淡化、耐盐作物等创新技术,中东地区正在将沙漠转变为生产性土地,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行业实践与经验总结

破解匮乏困局:亚洲和中东地区粮食与水资源创新实践》白皮书是一项区域性研究,通过分析相关地区的13个行业案例,揭示了更为细致的现实情况。

尽管12项高影响力技术正在改变粮食和水资源系统,但若缺乏系统性支持,所产生的影响仍将有限(图1)。

图1 推动粮食和水资源绿色转型的整体性创新框架

行业实践揭示了四大共同挑战:

  • 创新生态碎片化:割裂的监管体系、长期资金支持不足和不稳定的初创企业孵化链条,依然是制约绿色解决方案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障碍。
  • 基础设施缺口:跨行业和“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如田间灌溉系统和数字互联设施)投资不足,限制了有前景技术的推广应用。
  • 经济激励缺失:诸如生物工程改良土壤等先进解决方案需要大量前期投入,激励措施不足将导致农民和中小企业缺乏采用绿色可持续技术的意愿。
  • ​技能短缺:农食系统价值链普遍缺乏对新兴技术和系统的专业认知和技术能力,限制了如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灌溉等先进技术系统的有效部署。

这些障碍即便在技术先进的市场中也依然存在。如不加以解决,创新成果只能停留于孤立的项目试点,难以实现系统性转型。

粮食—水资源系统绿色转型的五步行动蓝图

基于上述洞察,并借鉴粮食创新中心(Food Innovation Hub)提供的全球经验,我们总结出了推动粮食—水资源系统绿色转型的五步行动蓝图。

1. 构建全面的政策框架​

有效的政策设计关键在于将碎片化的治理转变为“创新高速公路”,即实现粮食、水资源和环境事务各部门之间的无缝协同。

例如,中国在保留多个不同部委的同时,针对国家重点事项通过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政策衔接,打破职能孤岛。

阿联酋则整合食水和环境气候管理职能于同一部门,推动实现粮食—水资源技术的快速推广,避免繁冗。

政策体系的有效运转依赖于统一治理结构、强化跨部门协同、赋能地方行动,以及聚焦关键技术的精准政策支持。

2. 打造稳健的金融体系​​

实现粮食和水资源绿色创新的规模化应用需要协调一致的金融体系,为研发提供资金支持,缓解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并鼓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

中国通过政府主导的资金机制、结合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风险管理措施,为绿色创新提供支撑,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战略性研发项目,为技术应用提供补贴。此外,绿色金融、卫星遥感风险评估、农业保险等金融工具进一步提升信贷可得性,保障农民收入稳定。

在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新未来城项目(NEOM)和阿联酋农业科技激励计划等项目整合主权财富基金和非金融支持,助力干旱与沙漠地区新一代农业解决方案的发展。

3. 培育以粮食和水资源为中心的战略集群​​

由创新者、产业、公共机构和价值链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区域性集群,在推广智慧节水农业和韧性水资源系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聚集各类价值链主体的生态系统能够实现快速原型设计、共享基础设施和协同解决问题,从而将孤立的项目试点转化为系统性影响。

公共部门能够协调跨部门资源,而私营部门则可以推动供应链的可持续管理。

当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加速创新,区域集群就开始兴盛,而共享的激励机制能够在保障环境效益的同时,实现商业回报。

中国的青山村是践行这一模式的典范:通过非政府组织、企业、农户、旅游经营者和当地政府的协作,青山村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收益。

4. 发挥私营部门的力量,推广粮食和水资源技术应用

私营部门能够有效衔接技术应用和市场准入,在承担如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灌溉系统等技术的前期投入,以及应对生态系统碎片化、小农户信任度低等问题。

成功取决于相互依存的三项原则:进行阶段性创新,推进迭代式部署,增进各方信任;开展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整合各类资源和政策支持,实现生态系统协同;以及承担企业风险,验证收益,吸收早期成本。

粮食创新中心等合作平台正是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识别、塑造并推广市场驱动的粮食系统创新。​

5. 提升价值链参与者能力,增强消费者接受度

弥合生产者能力和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差距是实现技术长期应用的保障。可负担性、透明度和可及性这相互关联的几大因素影响着市场应用。

推动转型需要四方面支持:通过认证体系增进消费者信任,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信息透明度、验证可持续声明,构建协作共享的数据生态系统优化资源使用,以及通过开展本地化的培训赋能生产者。

报告中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定制化培训和数字化平台如何解锁市场准入并提高生产者收入。与此同时,将最新技术和方法引入农村并赋能共同设计,能有效推动价值链各方采用可持续解决方案。

倍增效应

粮食和水资源联动可为经济的可持续与韧性发展带来倍增效应。系统性转型才刚刚起步,在新兴经济体尤其如此。五步行动蓝图为打破孤岛、促进利益相关者协同和将创新植入粮食—水资源系统提供了路径。

人类亟需重新平衡与水资源的关系,现在正是行动的时刻,凝聚全球力量——投资粮食体系就需要投资水资源,将资源稀缺转变为共享的丰裕。

本文作者:

Noopur Desai,世界经济论坛粮食倡议与合作伙伴关系经理

Carrie Zhang,前波士顿咨询公司副董事

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循环经济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循环经济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关于我们

  • 我们的任务
  • 我们的历史
  • 领导团队
  • 影响力

加入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