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为何值得投资?中国正在寻找答案

全球物种正以比历史快1000倍的速度消失。 Image: Unsplash/Juan Camilo Guarin P
- 全球物种正以比历史快1000倍的速度消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 ESG是将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因素纳入企业投资决策与经营的理念和实践。
-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只有资金流向真正有助于保护自然的领域,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全球物种正以比历史快1000倍的速度消失。这意味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从清晨的鸟鸣到餐桌上的食物都可能受到影响。
面对这样的危机,仅关注气候问题已不够,我们还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而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正是关键。简单来说,ESG就像企业的“健康体检表”,而生物多样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指标。
据统计,到2030年前,全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金融需求大概在7220亿美元至9670亿美元之间。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只有资金流向真正有助于保护自然的领域,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在中国,ESG理念逐渐落地
在中国,ESG理念已经逐渐落地,开始融入日常生活:
1. 政策落地:ESG进入制度框架
从“双碳”目标到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一系列政策正在推动ESG理念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形成自上而下的共识传导机制。
2. 消费者意识转变:超七成人愿为环保买单
《2023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73.8%的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选择绿色环保产品或品牌,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正在改变市场的需求。
3. 银行业: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1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围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7项金融支持措施。
生物多样性投资面临的三重挑战
尽管理念逐渐被接受,生物多样性投资仍面临三大主要难题:
1. 数据不足,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
当前,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机构普遍存在数据完整性不足的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数据整合度较低。
举例来说,一片红树林既能减轻台风带来的损失,也能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但这些生态价值往往缺乏系统记录,要么零散存在于科研资料中,要么没有被收集。
更复杂的是,企业和环保部门使用的数据标准不一致,彼此难以共享和理解。此外,金融机构和企业对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的标准差异较大,导致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
正如张政伟(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主席特别顾问)在2025年世界经济论坛“中国气候与自然行动日”中指出:“ 把生物多样性反映到企业可以理解的可持续报告体系内,是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必答题。 ”
2. 定价和评估缺乏标准和工具
在生物多样性投资中,存在两个突出的定量难题。
一方面,缺乏识别和量化生态风险的基础方法和工具,导致投资定价效率较低。正如綦久竑(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助理)于2025年世界经济论坛“中国气候与自然行动日”活动上所言,“如何对生物多样性议题进行有效的定量管理,如何通过定价来为其找到付费的人,是目前最大的制约因素。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可以参考建立类似碳市场这样的机制。”
另一方面,项目筛选与评估缺乏明确标准,使金融机构难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真正具有环保效果。缺少数据支撑是的投资者难以确信项目成效,从而降低了投资意愿。
3. 收益周期长,回报不确定
生物多样性投资往往具有高社会效益,但经济回报慢。
对企业来说,生态保护项目的收益较低,回本周期长,这类项目的价值难以通过市场价格直接体现。
白韫雯(北京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在论坛中指出:“金融正逐步尝试量化生态效益,如果企业在可持续转型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也将获得更多绿色信贷的支持。”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现有商业模式和金融工具还不够成熟,缺乏把环境效益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机制。这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对生态项目的长期潜力做出准确判断,也阻碍了资金流入自然保护领域。
寻找突破:中国正在建设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
当前,中国的金融机构正面临一个重要机遇,即通过数据、标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融体系。

1. 用卫星和AI提升生态数据能力
政府与金融机构可以实现生态信息共享,金融机构也可以建立自己的ESG数据平台。
这些平台可以集成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足迹测算等专业工具,并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气象水文等多源环境数据,为投资决策与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例如,微众银行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森林覆盖率,再结合AI预测项目开发对生态的影响,构建ESG评估体系。
2. 试点“生态价值与风险标签”
在可持续金融的评估工具上,需要实现两个创新。
其一是基于生态系统核算,试点“自然-定价”评估模型。未来,一盒茶叶或许会标注“生态价值××元”,帮助消费者了解其生态贡献。
其二是完善风险管理工具矩阵,实现生物多样性风险精确量化。例如,依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发的生物多样性风险数据库,易方达基金开发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方法学,为资管产品打上了“生态风险标签”。
3. 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拓展融资渠道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推动可持续商业模式发展的关键。
要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协同机制,可通过发行结构化的生物多样性债券,或开发多样化的生态金融产品组合。例如,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推出“电碳惠企贷”,利用电网数据为供应链上游企业提供绿色评价,帮助小微企业融资提额降息。
以外,也可以参照碳市场的发展模式,推广生态补偿交易机制。未来,或许会出现“生态信用”概念,使企业能抵消商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
展望未来:每个人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政府或企业的责任,也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它不是遥远的政策目标,而是影响我们饮用的水、呼吸的空气和食物安全的基础。
如果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能在日常行为中重视自然、支持生态友好的产品与服务,就能共同推动生态保护的实现。
在未来,一个真正“为自然投票”的社会,将有助于推动金融体系更准确识别和衡量生态价值。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许就孕育在这些绿色转变之中。
本文作者:
罗祾,国家电网上海电科院城市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经济论坛自然与ESG项目研究员
王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编辑:万汝鑫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可持续发展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更多关于 经济增长查看全部
Spencer Feingold
202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