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美国关税冲击后的亚洲贸易新现实

Image: william william/unsplash
-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新关税政策不仅加剧了贸易紧张局势,还改写了全球贸易的游戏规则。
- 亚洲现在有机会引领全球化的重塑。
- 有远见的管理者现在必须建立区域化的价值创造生态系统。
2025年4月很可能成为“全球化”——至少是我们所熟知的“全球化”——正式终结的月份。
4月2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实行全面关税政策,打破了数十年来的全球贸易准则: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统一关税,对中国商品征收54%的关税,并对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出口商品实施针对性制裁。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的税,并取消800美元的免税额,实际上对许多直销平台关上了大门。
对于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亚洲经济体来说,这并非一场小地震,而是一场深远的结构性变革。
从全球一体化到战略脱钩
这些关税政策带来的最深远影响,并不在于它们的数额,而是意图。自由贸易秩序曾推动亚洲崛起为世界工厂和创新中心,而这些关税政策则标志着与自由贸易秩序的彻底决裂。
供应链多元化自2018年以来就一直在推进,但关税的冲击加速了更深层次的转变:从机会主义成本套利转向战略脱钩。“中国+1”战略不再只是套期保值,也需要具备监管前瞻性、地缘政治情报能力和情景规划能力。
全球企业不能再假定,将生产放在亚洲国家就能躲避地缘政治审查。在越南生产的产品,如果其零部件、知识产权或所有权结构与中国有关,仍有可能被征收关税。新的贸易规则不仅审查产品的产地,更关注产品的生产主体、采用的技术和战略目的。
这动摇了亚洲经济体数十年来赖以生存的全球一体化的供应链基础。有远见的管理者现在必须建立区域化的价值创造生态系统,在每一个主要经济集团内培养完全本地化的研究、生产和分销能力。
全球企业在亚洲的战略要务
对于深耕亚洲的跨国公司来说,它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撤退,而应该是重塑。亚洲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引擎,但是,企业与之打交道的方式必须做出重大改变。有三项战略要务尤为关键:
第一,将可追溯性打造为核心竞争力。除了合规性,供应链溯源能力也将成为一种竞争优势。投资数字追踪、验证协议和第三方认证,才有可能经受住日益严格的审查。
第二,构建区域韧性。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建立平行生产生态系统,减少跨洲依赖。墨西哥和东欧地区可以作为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合理生产基地,东南亚和印度仍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需要更深入的尽职调查,并尽量隔绝中国供应链的影响。
第三,重新调整市场优先次序。美国地位虽仍重要,但其作为默认增长引擎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亚洲的内部需求在持续增长,尤其在东盟、印度和中东地区。企业不仅要根据西方市场来调整创新路线图和市场战略,也必须考虑到这些新兴的消费中心。
处于发展十字路口的亚洲企业
对于志在全球的亚洲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来说,此时正是需要重构根本商业模式的转折点。
像Temu和希音(Shein)这样的电子商务巨头在美国的扩张面临生存挑战。其将低价商品以超高效率直接送达给消费者的发展模式,依赖的是如今已经被取消的免税政策。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电池生产商和技术公司也同样面临着发展壁垒,这些壁垒不仅仅是关税,而是其市场准入资格本身遭到了质疑。
亚洲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从根本上重构自己的全球化策略:
1. 突破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亚洲企业必须认识到,进入美国市场不再是提升全球相关性的唯一途径。相反,应重点关注“不结盟”市场,如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需求正在增长,地缘政治摩擦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2. 推进战略本地化。全球化的下一阶段要求企业与当地生态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合资企业、许可安排和能真正自治的子公司将取代集中控制模式。企业必须建立品牌架构和治理结构,实现真正的本地化。
3. 将信任铸为战略资产。仅靠价格效益竞争难以为继。亚洲企业必须在制度信任、监管协调和透明治理方面进行投资,成为值得信赖的全球合作伙伴,而非被视为地缘政治的风险对象。
特定行业发展展望
新贸易规则的影响具有行业差异性。一些行业和市场有可能在混乱变化中找到机遇。
电子制造业
受益方:受益于美国和欧盟“友岸外包”政策的经济体
受挫方:面临原产地关税打击的经济体的供应商
战略要务:投资原产地认证,将上游研发转移到符合要求的地区
汽车制造业
受益方:靠近主要市场和享有稳固贸易协定(如美墨加三国协议)的制造商
受挫方:直面关税升级的市场
战略要务:在目标市场实现总装和零部件生产的本地化
跨境电商
受益方:具备仓储能力的本地和区域平台
受挫方:依赖直接运输的D2C平台
战略要务:在市场内建立配送中心,适应特定国家的税收制度
先进制造业
受益方:对中美依存度较低的制造商
受挫方:依赖以中国为中心的复杂供应网络的业务(尤其在东盟地区)
战略要务:合理制定采购策略,实现可核查的地缘政治隔离
在限制中寻求创新
与普遍观点相反,这种动荡实际上可能会加速亚洲的创新步伐。毕竟,制约往往是发明之母。
我们正在进入“在压力中创新”的新时代,这种能力也是一种竞争优势:
1. 节俭工程能给性价比带来突破
2. 模块化设计架构能使企业根据贸易动态快速调整运营。
3. 数字可追溯性,包括区块链溯源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原产地审核,将成为创新堆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洲企业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快速的模仿者”,如今有望成为“机敏的开拓者”,只要它们能明确目标并坚定地拥抱这一变革。
高管行动计划
对于在新世界秩序中掌舵前行的企业领导来说,六项具体行动能使他们摆脱被动,展现韧性:
1. 构建区域供应链。为每个主要市场设计独立但协调的供应链,并下放决策权。
2. 培养地缘政治情报能力。情景规划必须超越传统商业变量,涵盖政治和监管轨迹。
3. 将合规性提升至战略高度。必须将原产地规则、进口法规和政治风险评估纳入核心业务流程。
4. 投资新兴的全球南方。下一个十亿消费者将出现在受中美紧张局势直接影响较小的市场,应据此制定相应战略。
5. 创新能力去中心化。授权地区团队开发针对特定市场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依赖集中研发。
6. 掌握多地执行能力。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度融入多个生态系统,而非表面上的“遍布全球”。
最后的思考
此刻并非全球化的终结,而是进化。
我们正在见证的是一种特殊全球化模式的终结——一种建立在无边界商业、零摩擦贸易以及经济效率先于战略韧性的假设之上的全球化模式。
对于整个亚洲及其他地区的企业管理者来说,信息很明确:要么适应,要么被边缘化。成功属于那些不只是被动应对变化,而是从战略上重新规划自身在多极世界中的定位的组织。
未来属于能重塑全球化的企业,它们不是将其视为一条单一的高速公路,而是将其视为一张相互连接、精心规划的网络。对全球企业和亚洲企业来说,现在正是重新思考、重新规划和重新投资的时候。能引领这种重塑,能以区域视角重新定义全球化的企业不仅能在变革中生存下来,更将塑造全球化的未来格局。
本文作者:
马克·格雷芬(Mark Greeven),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亚洲区院长,创新与战略教授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孙芊
编辑:万汝鑫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美国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更多关于 贸易与投资查看全部
John Ferguson and Melanie Noronha
202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