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最新进展

中国电力行业绿色转型的新进展将对“双碳”目标的实现产生深远影响。 Image: Getty Images/iStockphoto
- 中国电力行业绿色转型的新进展将对“双碳”目标的实现产生深远影响。
-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有必要考虑人工智能的电力需求,并重新评估淘汰化石燃料的时限。
- 我们应提高需求侧的效率,以满足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为了使能源转型保持正轨,我们需要制定一项行动计划,以应对因人工智能发展而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不仅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有关,还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是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以下是电力行业一些值得关注的绿色转型新进展。
电力供求和人工智能
第一,能源和电力需求快速增长。自2020年以来,电力需求增速超过了GDP增速。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7%,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5.7%,而GDP增长为5.2%。这种现象在过去40多年中仅发生过一次,即2002-2005年,当时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第二,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高。2013年,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7%;到2023年,这一比例降至55.3%。同期,石油、水电和核电的占比变化不大。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主要得益于风电、太阳能发电及天然气用量的增加。
第三,电力供应面临电力需求增加和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的阶段,限制能源消费的政策难以推行。同时,由于清洁能源产量的增长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电力需求,这一缺口将不得不用化石燃料能源来填补。
第四,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电网的不稳定性,带来了额外的电力供应压力。因此,燃煤发电必须发挥稳定作用。尽管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显著增长,但2023年化石燃料仍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供应来源。
第五,人工智能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据估计,未来五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力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这会影响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以中国为例,在2030年前,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约占总电力供应的20%,这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考虑人工智能的电力需求,并重新评估淘汰化石燃料的时限。
中国电力行业如何应对新进展
那么,中国应如何应对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中的新进展?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近年来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本质。也就是说,决策者必须判断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并找出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从而为电力行业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及碳中和行动计划。
第二,应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出台支持性政策,将更多资金引入可再生能源领域,同时继续限制化石燃料能源的使用。中国也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以刺激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使绿色电力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第三,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政策来消纳绿色电力。一方面,消纳新能源发电对电网系统构成挑战,因此,发展储能技术和升级电网系统对消纳绿色电力、确保电力稳定供应至关重要。通过提高利润率、建立标准体系和鼓励创新,可以推动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应努力推动电网系统的升级和智能转型,实现电力来源和电网之间负载和储能的灵活互动,以提升电网系统消纳绿色电力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需要深化电力行业的制度改革,发挥市场作用,使价格充分体现绿色电力的价值。
第四,考虑到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和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的需要,煤炭作为短期内最主要能源来源的角色将逐步改变。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必须促进煤炭的清洁和高效使用,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并探索“煤电+CCUS”模式。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煤电产业。在“煤电+CCUS”模式下,较新的燃煤发电机组仍可使用,这在经济上更加可行,碳足迹将会减少,同时还可以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并将绿色电力接入电网。由于当前CCUS成本较高,实现“煤电+CCUS”模式的规模效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有必要加快CCUS产业的发展。
第五,人工智能是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主要驱动力,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工智能能源需求寻找低碳解决方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应加速向新能源转型,推动数据中心的绿色发展,并探索绿色电力与人工智能产业的融合发展。
中国应努力推动工业、商业及住宅用房的智能用电,以节约能源并减轻人工智能对电网的压力。有必要加大技术创新投资,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能源效率,并鼓励优化算法,以减少人工智能的碳足迹。同时,中国应提高需求侧的效率,以满足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本文作者: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狄陈静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可持续发展目标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