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储能:推动中国工业领域企业场内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
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相结合,已成为绿色转型的可行解决方案。 Image: Getty Images/iStockphoto
- 在2023年,中国表前储能占新增投运新型储能的97%,仍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
- 2023年被称为中国工商业储能元年,研究显示仍有很强的增长潜力。
- 世界经济论坛“工业领域的清洁电力”倡议邀请3位来自企业和行业协会的高管和专家,从不同视角剖析中国工业领域企业推进储能部署与应用的洞察。
在《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气候目标和中国践行“3060”战略的背景下,工业领域承担着落实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责任。然而,在工业领域企业向清洁能源转型过程中,场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部署的弃风弃光及能源出力波动性等问题,为转型带来了不小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工业领域清洁电力转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配储将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不仅能够平衡能源供需,还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当前,工业储能领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工业储能市场前景广阔,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储能的关键作用,安装储能设施的意愿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在储能采购和部署过程中依然面临着高昂的成本,包括土地、接入以及融资等方面的费用,这大大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世界经济论坛“工业领域的清洁电力”倡议邀请了三位专家,围绕推动工业储能部署分享洞见。
1.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储能行业比以往更加需要一个高质量、高层次的升级。天合光能在储能领域致力于构建品牌、可融资性、产品、系统集成、交付和服务在内的五维驱动力,打造高质量光储发展路径。”
工业储能具有“自发自用、峰谷套利、容量电费、供电可靠”等特征,是解决光伏和电网的时间匹配性和空间匹配性的关键之举。在这其中,高效安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是重中之重。
在江苏盐城德龙等竣工项目中,天合光能提供的一套完整储能解决方案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多系统高效集成,并利用能量管理系统(EMS)对储能变流器(PCS)及电池舱进行通讯监测,显著提升了系统效率和电能质量。
天合光能德龙项目通过在电价较低的谷期存储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期间放电,利用峰谷电价差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同时,在电网发生故障或维护时提供备用电源,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生产中断风险。此外,储能系统帮助业主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增强电网调节能力和运行效率,通过提供电力辅助服务获取额外收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系统还使业主能够更好地融合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结构向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融资模式上,天合光能通过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并签署能源管理合同的方式,既为储能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也确保了项目的稳定运作。
2. 河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于勇
“能源结构是钢铁行业高碳排放的根源,河钢以氢能、绿电和储能为突破口,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逐步构建多元互补清洁能源体系,推动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河钢集团积极应对绿色转型和绿色电力需求的挑战,在钢铁行业率先开展绿电交易,年绿电交易量位列全国前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电,计划到2025 年总装机容量达到 350MW。为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河钢集团正在加快推进储能技术的研发、应用与产业示范,不断优化电力使用效率。
布局储能战略新兴产业,拥抱储能市场的蓝海。成立了河北大河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钒钛资源优势,建设总规模为300MW/年钒电池储能装备产线,推进钒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不断迈向高端,培育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发挥用能场景优势,推动储能技术应用示范。依托承德钒钛周边丰富的光伏资源,推动钒钛新材料产业园150MW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为推动风-光-电-产业一体化的绿色能源布局提供样板示范。在河钢舞钢实施了157MW/ 314MWh电化学储能建设,大幅提升电炉短流程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降碳、降本增效。在张宣科技规划实施压缩空气储能,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构建多样化的储能技术布局。
按照“6+2”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河钢集团将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加大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新能源+储能建设项目,为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探索新路径。
3.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
“前期的政策引导是激活地区性工业储能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一机制不仅为企业及地方政府带来了双赢,还实现了正循环的产业生态发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在储能系统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背后的政策引导机制值得深入挖掘与学习。例如,浙江具有丰富的用能需求场景,然而面临高昂的储能建设成本和长回收周期。通过多样化的用户侧储能激励政策,浙江提高了储能项目的经济性,支持了光伏配储产业的发展。
浙江本省电力供需情况,将分时电价调整为“两峰两谷”,新型储能电站每天可进行2次峰谷充放电。此外,一些市、区对储能电站进行额外补贴,主要有按放电量补贴和按装机规模进行补贴两种形式。这些政策有效压缩了储能项目的成本回收期,降低了企业资本投入压力,不仅提升了储能项目的吸引力,还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在补贴持续退坡的大背景下,市场能通过正向循环机制自主推动储能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实施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前期的补贴投资不仅引导了产业发展,还实现了一定的投入产出回报,扩大了税基,增强了地方财政的正向回报。
这些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合理的政策激励和有效的宏观调控,可以实现用能企业和地方财政的双增长。浙江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活化”地区性工业储能规模化部署,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未来已来,共谱工业储能新篇章
据近期研究发现,工商业储能在2030年参与现货市场、提供辅助服务等模式将变得更加容易,收入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高,其中通过虚拟电厂聚合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的获益将增加10倍,在项目回本后提供近80%的收入来源。
未来,工业储能的前景广阔,已然拉开帷幕。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利益相关者仍需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企业自身的清洁能源转型和工业储能行业的有序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充分发挥工业储能的重要作用,推动工业领域企业和园区自建场内绿色生态。
本文作者:
Kristen Panerali,世界经济论坛清洁电力、电网和电气化总负责人
张逊,埃森哲战略咨询董事总经理
编辑:王灿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病附上本文链接。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
更多关于 能源转型查看全部
Andrea Willige
202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