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制度

为什么全球制造业仍然离不开中国?

尽管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其他挑战,中国仍然是世界制造业的一个主要中心。 Image: Pexels/Kateryna Babaieva

Walid Hejazi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Bernardo Blum
Associate Professor, 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近几十年来,由于中国强大的商业生态系统、庞大的熟练劳动力队伍和战略位置,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中国的商业生态系统很发达,有着强大的供应商、制造商和物流公司网络。中国还拥有大量的熟练劳动力,其成本相对较低。此外,中国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制造货物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便利之地。

目前中美之间存在着种种地缘政治挑战,而供应链问题也在持续影响制造商和消费者,因此出现了很多关于将全球制造业迁出中国的讨论

但尽管如此,中美贸易在2022年还是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没有任何放缓的迹象。

虽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时任总统尼克松领导下向西方国家重新介绍了中国,但直到2000年,美国才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这是一种允许外国获得最惠国待遇的法律称号,从而让中国在与美国进行贸易时获得与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类似的待遇。

此举加强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日益增长的作用。从那时起,世界上大部分的制造业基地都迁移到了中国,被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中国政府的有利政策所吸引。这些政策包括对基础设施和贸易能力的大规模投资。

关税与贸易战

中国的经济崛起让全球瞩目,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地缘政治挑战,让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持续活跃

2018年,特朗普在担任总统期间,援引《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数十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由此,全球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开始考虑将制造业迁往亚洲其他地区的低成本目的地,如越南、孟加拉国和印度。

在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混乱之后,人们呼吁实行“近岸外包”(例如在墨西哥为美国市场建厂)或将制造业回流至本国。

特朗普在2018年加剧了该国与中国的贸易战,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增加关税。 Image: AP Photo/Steve Helber

尽管有这些重大的金融和政治压力,许多企业仍然没有把更多的生产转移到中国之外。为什么不呢?事实证明,中国已经掌握了制造业的门道。

我们正在进行的全球竞争力研究让我们有机会审查一些制造业公司的机密数据。这些数据表明,虽然与生产相关的劳动力成本在其他市场(如孟加拉国)非常低,但当地的生产力也非常低。

与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相比,中国的劳动力虽然价格更贵但更有生产力。在做出将生产迁出中国的决定时,企业必须同时考虑到这两个因素。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制造业的现实

我们采访了Joseph Eiger。他是我们以前的学生,也是一家在全球采购并生产消费品的公司的高管。他向我们谈到了全球制造业的运作方式。

以制造棒球帽为例。一些棒球帽的设计是非常基本的,而有一些则更复杂,涉及刺绣和更昂贵的面料。Eiger说:“虽然生产棒球帽与生产手机不一样,但它仍然相当复杂。”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达到了高水平的集聚效应,有着非常发达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以生产连帽衫为例,这不仅仅涉及到裁剪和缝制连帽衫所需的纺织品。Eiger解释说,它还涉及修饰、染料、拉链、绳索和其他组装产品所需的必要部件。

中国已经部署制造业的相关战略,确保能够留住整个制造供应链并能掌握制造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中国目前甚至进口和加工世界上大部分的羊毛和棉花,包括大量在美国种植的棉花,约占世界总量的35%。

2021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的一家纺织制造厂,一名工人正在包装棉纱线轴。 Image: AP Photo/Mark Schiefelbein

然后,这些棉花经过加工、制成织物、染色并缝制成服装和其他产品,接着就出口到全球,包括作为成品出口到美国。全球纺织品生产的生态系统都在中国,囊括了织物及其他所有部件的生产。

如果美国或加拿大的零售商想把它所销售的纺织品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出去,它将不得不把整个生态系统也转移出去。否则,他们就需要先从中国采购原材料,再运往其他国家,如孟加拉国,并在那里进行最终生产。

极高的迁移成本

事实证明,制造业离开中国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只要制造业的生态系统仍然在中国,那么中国将继续在世界制造业中保有重要份额。

未来我们会不会看到企业完全把生产迁出中国的转折点?我们认为相关条件是很难一夜之间突然转变为有利于其他国家的。

在未来几年里,随着亚洲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兴起和发展自己的生态系统,或许有可能为将生产迁出中国给予充分的经济动因,但这必然还需要数年时间。

本文作者:

Walid Hejazi,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国际商务教授

Bernardo Blum,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张一凡

编辑:江颂贤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中国

相关话题:
世界经济论坛制度深度地理制造业和价值链 贸易与投资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中国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您可以随时点击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Annual Report 2023-2024

2050年的能源需求将增加33%,这一被忽视的解决方案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