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的威胁日益严峻,但我们有能力将其影响降至最低
沙尘暴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我们可以努力减轻其影响。 Image: Photo by Jay Calvin on Unsplash
-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重要地区均受到了大规模沙尘暴的袭击,其中一些地区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
- 虽然大多数沙尘暴是自然事件,但由于气候变化、干旱、土地退化以及对土地和水资源不可持续的管理,沙尘暴问题正在加剧;
- 鉴于沙尘暴还未得到充分解决,公私部门需要推动生态恢复,提出更多自然受益型的综合解决方案来减轻这种自然灾害。
那是2023年4月的一个早晨,北京被一团橙灰色的雾霾所笼罩。这已经是北京今年第五次受到沙尘暴的影响。随着戈壁沙漠的沙暴遇到春季风,沙尘会季节性地造访北亚地区。而今年,沙尘到达朝鲜半岛,向东一直抵达日本。
然而,在谈起沙尘暴时,人们不应该只关注北亚地区。根据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的所有缔约方中,有77%的国家都直接受到沙尘暴的影响。近年来,全球许多经济意义重大的地区都受到了大规模沙尘暴的袭击。
受沙尘暴影响的主要地区
中东和北非(MENA)
几乎在北京被沙尘覆盖的同时,位于沙特阿拉伯北部的Al-Jawf地区,包括Tabarjal、Dumat al-Jandal、Sakaka及其附属村庄,也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沙尘暴。
同样是在2023年3月,伊拉克今年的第一场沙尘暴袭击了巴格达。该国在去年经历了十几场沙暴,数千人因呼吸道问题被送入医院。
印度
2022年1月下旬,一场巨大的沙尘暴笼罩了阿拉伯海。风把沙漠的沙尘颗粒带到了卡拉奇、孟买和许多其他城市上空,使得空气质量急剧下降,进而影响了盆地周围的居民区。沙尘在空中滞留了好几天,导致孟买的空气质量指数空前低下。
还有更糟的情况。从2018年5月2日至3日,高速沙尘暴席卷了北印度的部分地区;在这场灾难中,有12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瑞士
2022年3月15日,瑞士部分地区的人们醒来就看到奇怪的橙灰色天空,这是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子造成的。这些沙子主要来自非洲西北部,从沙漠启程,仅用了几天时间便攀升至2到5公里的高度。
澳大利亚
2020年1月,新南威尔士州中部的雷暴导致破坏性大风天气,进而掀起了沙尘暴,让一些城镇的白昼瞬间变成黑夜。该州应急服务局共收到了1453个援助电话,其中超过1000个都是关于建筑物损坏的。
沙尘暴是简单的自然现象吗?
沙尘从地面向大气层移动的确属于自然过程,然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每年的沙尘排放量增加了25%至50%,主要即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例如,日益严重的荒漠化使得伊拉克每年都要经历“272个沙尘日”,到2050年这一数量将上升到300多个。
我们需要做什么
为了减轻破坏性的沙尘暴,我们可以实施生态恢复工作,但前提是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
以库布齐沙漠为例。它的生态恢复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其种植区被划分为三个区域。A区位于黄河北岸,沿河110公里,从北到南20公里宽。该地区主要种植甘草和其他树木。
B区位于伊和乌素苏木,是一个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的矩形区域,主要种植甘草。C区位于巴彦淖尔,是一个225平方公里的正方形区域,主要种植树木。在当地条件基础上,这些不同的地区分别种植了不同、合适的树种和草种。
因此,库布齐生态恢复带内的植被覆盖率已达65%至70%,据报道,在离地表20厘米处的平均效益为减少30%的风力侵蚀。成功实现生态恢复需要遵循生态学上的原则,如“适地适树,即在正确的地方种正确的树”。
不止于生态恢复
库布齐模式无疑是成功的,然而仅仅这样还不够。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是减少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各种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比如,牧场可持续管理的理念正慢慢被人们采纳。这种理念聚焦于管理和减少土壤侵蚀和荒漠化,恢复因盐碱化而退化的农业土壤。
蒙古更进一步,扩大了其国家特别保护区网络,并将草原规划纳入了区域土地使用计划。该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law)要求对所有采矿和石油开发项目进行生物多样性补偿,帮助基础设施开发商和其他相关企业避开敏感地区。
阿尔及利亚在1962年独立后开始采取措施重新种植森林,其实践也证明了合理的生态恢复和造林的重要性。然而,在最初的四十年里,这一做法的成功率只有42%,主要是由于物种的选择问题。
政府汲取经验教训,决定强调可持续发展,改进树木和饲用灌木的种植,并发展水资源保护技术。从1972年到2015年对“绿色坝工程”(Green Dam)的评估显示,该国共种植了30万公顷的森林,占整个工程面积的10%。
展望未来,当地社区、企业和政府之间必须加强合作,以减轻沙尘暴这一自然灾害。其中,必须把生态恢复措施和自然受益型的综合解决方案结合起来,以遏制荒漠化,重建目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蔡伯贤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作者:
李鹏宇,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议中国行动负责人
王思雨,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项目与传播主管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张一凡
编辑:江颂贤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气候与自然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