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如何加速亚洲疫后重塑
亚洲拥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世界顶级初创企业。 Image: Unsplash
-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破坏,并进一步暴露了数字鸿沟。
- 凭借其成熟的数字生态系统,亚洲正处于领先地位,引领经济增长。
- 技术是通过创造就业和支持创新型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复苏的关键。
新冠肺炎疫情使数十万家企业濒临灭绝。更具挑战性的是,在过去18个月里,这场疫情对那些最脆弱的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数字技术则帮助一些人避免了最坏的情况,甚至让许多人茁壮成长。
然而,仍然存在许多挑战。我们迫切需要重塑就业并创造面向未来的新工作。这就是我们需要缩小数字技能差距的原因。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发现和支持能够加速经济恢复的想法——而寻找这些想法的最佳地点是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
亚洲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时间最长,但是该地区的部分地区则是率先走出低谷的。如果我们将本地区深厚的数字生态系统和悠久的创新文化与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业精神相结合,我们将能够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中引领世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必须合作,专注于经济增长的三个驱动因素:
- 为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可轻松访问数字基础设施。
- 帮助人才提升技能以在数字经济中茁壮成长,扩大人才库。
- 强大的创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家取得成功,并将他们的公司变成创造就业机会的引擎。
合作是强大的初创经济的关键
亚洲是许多有抱负的创新者的家园,他们致力于改善该地区的生活和生计。中小企业占所有业务的97%以上,雇佣了亚太经济体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是增长的关键引擎,我们支持他们符合每个人的利益。
没有任何一个实体可以孤立地繁荣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私营企业、雇主、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必须跨部门合作和努力,以建立具有持久影响的伙伴关系和解决方案。以大型科技公司为首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投资为初创企业和小型企业及其雇员创造了机会。比如技术开发,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的信息工作者,还可以通过改进沟通和生产力工具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包容性,并改善数字体验。
当人们一起工作时,会从所谓的“技术强度”中获益——将受信任的一流技术的采用与使用它们的人的技能和能力相结合。如果我们做对了,那么我们的合作将产生支持快速复苏、包容性增长、就业和重新构想的未来的产品和服务。
初创企业由数字技能驱动
数字时代正在见证新一代技术;这通常是初创企业发明、或以独特的方法利用的。然而,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通常既没有规模也没有资金来培训具有正确数字技能的人。如果我们想将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置于经济复苏的中心,那么我们必须培训他们成长所需的人才。通过培养数字技能,我们可以促进个人繁荣和亚洲经济复苏。
过去一年,微软和领英的全球技能计划已帮助24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0万人获得数字技能,其中近600万人来自亚洲。作为该计划下一阶段的一部分,微软致力于在2021年帮助25万家公司进行基于技能的招聘。未来五年,全球估计将有1.4 亿个以技术为导向的新工作岗位,因此,缩小求职者的技能差距把握这些机会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们的新数字常态下,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系列数字技能,以便他们能够掌握生活的基础知识,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并充分发挥潜力。人们需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作为技术领导者,我们有责任帮助人们获得这些数字技能,为他们自己的利益和面向未来的亚洲竞争力。
支持创业带来更多创新
初创企业作为创新者、颠覆者和先行者在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分幸运的是,这个地区有大量这样的人才;截至2019年4月,全球331家“独角兽”(定义为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中,超过三分之一(119家)位于亚洲。就在过去十年中,我们已经看到几家科技独角兽迅速成长为亚洲的老牌企业——从新加坡的拼车应用Grab到印度尼西亚的在线市场 Bukalapak。
技术领导者可以通过以发展计划和流量平台的形式为学生和初创企业提供跳板来发展他们具有无限潜力的想法。大型科技公司是初创企业和企业家的宝贵资金、指导和知名度来源。我认为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机会并培养数字经济所需的技能。
一个包容的数字化未来触手可及
亚洲已经具备在21世纪经济中取得成功所需的许多要素: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多样化的技能组合和强大的创新文化。创造更具包容性的未来需要利用这些优势,以及私营部门领导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
这就是大型科技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通过投资初创企业、企业家和中小企业,为关键技能培训创造机会,并应用值得信赖的技术来推动创新,我们可以创建一个以技能为基础的、蓬勃发展的劳动力市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
一个包容的疫后数字未来触手可及,亚洲应一马当先。
本文作者:
Ahmed Mazhari,主席,微软(亚洲)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程杨
校对:王思雨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创新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更多关于 世界经济论坛制度查看全部
Matthew Blake and Eric White
2024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