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现代工作场所取得成功?务必掌握如下重要技能
Image: 路透社/Neil Hall
毫无疑问,所谓的“软技能”——即那些难以客观衡量的技能,如同理心、适应力以及交涉想法的能力——需要重新命名。“‘软’听上去很弱,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似乎不如‘硬’技能,即技术技能重要。这种想法完全错误。”Skillsoft产品开发高级副总裁Heide Abelli如是说道。Skillsoft致力于为全球160个国家的1.4亿员工设计、提供培训课程。“我们将上述技能定名为‘能力技能’,因为如果没有它们,人们的技术技能就仿佛空中楼阁,没有立足之基。”
“我个人称之为‘持久技能’。”培训公司D2L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Jeremy Auger说道。该公司客户包括沃尔玛、宝洁、富达以及美国运通等。Jeremy指出,现在的技术技能平均寿命约为18个月。相比之下,创造力、适应力以及时间管理等持久技能则永远不过时。“无论何时,公司内外,这些技能都永远伴随着你。”
能力技能、持久技能、人事技能、交际能力、情商……无论你如何称呼上述技能,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现在有着极大的需求量。但是,随着雇主们争相雇佣高情商人才(包括刚毕业的大学生)、千方百计地向员工灌输“能力技能”,一个问题随之浮现:这些技能可以后天习得吗?
这点十分重要。公司需要努力应对数字化、自动化以及不断变化的周遭环境。因而,创建一种可以让人们传达想法的文化氛围对公司竞争力至关重要。协作力与创造性思维也同样举足轻重。
与此同时,对于员工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任务由算法取代,“持久技能”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保险”。研究表明,如今,那些拥有技术专长以及强大“人事技能”的人不仅可以选择工作,他们的工资也要高得多。
但是,很难说人事技能培训能否帮助人们改造个性——例如,抵触新事物,或是音盲社交技能等。目前,还没有人提出在训练前后评估技能变化的标准方法。
相反,人们对于技能变化的衡量大多出于主观考虑。例如,在高管完成有关“及时提供有效反馈”的Skillsoft课程后,他们的直系下属会被问及他们的上司是否有/有多少改进。当然,这种方法也有着明显的缺点:那些与上司交恶/交好的下属,他们的反馈都容易影响、歪曲真实结果。
即便如此,上述考核方式也要强于大多数普通员工的评估。Heide Abelli认为,培训公司及其客户“需要进行更多的同行评估”,“我们需要收集、分析这些数据。”
在衡量未来潜在员工的人事技能时,公司往往处于被动方。Auger指出:“从很大程度上说,雇主只能依赖于他们在面试时收集到的资料。虽然几十年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面试时的表现与日后工作中的表现几乎没有相关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改变他们的行为——即便“本性难移”,即便尚不存在可靠的量化指标。Abelli表示,“能力技能”培训产生的影响最大,其包括三个要素:学习、内省与实践。Skillsoft均为线上授课,课程内容包括教授人们如何在真实商业环境中互动交流的视频等。Abelli认为,Skillsoft的课程内容将启发人们的内省与实践,从而催生真正的改变。
“举个例子,比如小时候你就不喜欢和别人分享玩具,长大后也是如此。”她说道。“或许这只是你个性的一部分,但这也是内省至关重要的地方。你需要反思,问自己为什么让这种性格妨碍工作?接着,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
如果这听上去需要下一番功夫,她补充说道,确实如此,“但是,学习任何新东西都得下功夫。”
Auger将“后天提高人事技能”比喻为学习下棋。“你可以阅读有关下棋规则的书,记住各种各样的策略,等等。”他谈道,“但学习下棋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只有一遍又一遍地玩,对手最好是那些玩得比你好的人。”正因如此,D2L“持久技能”训练方法十分重视上司及同事的辅导、指导,因为这些人能够实时指出培训是否有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所有努力有所回报,员工需要了解Auger所谓的“心理安全”。改变并不容易,人们往往会退回到曾经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在重压之下),直至真正养成新习惯。人们在练习阶段时仍有犯错误的余地,Auger表示,“要确保有关学习、发展的相关实践与绩效评估完全分离。”对于那些努力尝试新行为习惯——尤其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习惯——的人来说,倘若一次表现失误会让他/她错失加薪、升职机会,那么他们将永远不会做出尝试,更不愿选择改变。
但是,倘若上述改变无法影响性格怪癖,又该怎么办呢?例如,一位接受了“同理心”培训的经理似乎并没有任何改变。对于这一问题,Abelli如是答道:这需要更多的培训、内省与实践。
“无论个性如何,任何人都能够学习‘能力技能’。”她表示。“确实,对于一些特定技能,有些人可能永远无法游刃有余地掌握,但他们可以略知一二,稍加利用。至少这样一来,他们便不会对所在组织、公司造成损害。”
作者:Anne Fisher,《财富》杂志撰稿人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翻译:张欣蕾
编辑:刘宇彤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经济增长及社会包容
分享:
更多关于 经济增长查看全部
Jan-Willem Scheijgrond and Paul Donovan
2024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