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古特雷斯敦促2050年实现“碳中和”

最近,气候变化应对机构连续发布警告称,二氧化碳排放量四年来上升,遏制全球变暖已刻不容缓。在报告出台后不久,本年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2日在波兰煤炭资源丰富的卡托维兹正式开幕。在此次为期近两周的峰会上,来自近200个国家的代表将围绕《巴黎气候协定》设定的目标探讨进一步落实的方案。

本周一(12月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国领导人认真对待全球变暖的威胁,称这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他在峰会第二日对各国代表表示:“尽管我们目睹了气候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在世界各地造成破坏,但我们做得仍然不够多,也没有足够快地采取行动,以防止不可逆转的灾难性气候破坏。”

古特雷斯还敦促各国政府争取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任何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都需要被自然、或者能从大气中去除碳的技术所吸收。古特雷斯强调,各国政府应抓住转向“绿色经济”的机遇,而不是固守煤炭等化石燃料——许多科学依据表明煤炭是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罪魁祸首。

此外,古特雷斯没有点名具体的国家,但他指责那些对温室气体排放负有最大责任的国家没有尽到足够的努力来实现3年前在巴黎设定的目标。

在上周末举行的阿根廷G20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强调《巴黎气候协定》“不可逆转”,但也提到了美国“重申退出”协议的决定。而另一方面,美国加州前州长施瓦辛格在气候大会上发言强调,许多美国人仍在坚守这份协议:“美国不只是华盛顿或一位领导人。”施瓦辛格表示,特朗普决定退出巴黎协定是“疯狂的”。他希望能回到过去——就像他在《终结者》中的角色一样——去阻止人们使用化石燃料。

作为东道主,波兰则着重宣传各国在采用新能源的同时,也要为矿工和其他面临失业的行业工人提供“公平的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条件面临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可能失业的煤炭工人。美联社援引经济学家表示,想要大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就需要提高碳燃料的成本——而燃油税最近已经成为法国一连串大规模抗议的导火索。

波兰总统杜达强调:“我们正在努力让世界免于毁灭。但我们必须采取的方式是,让和我们一同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尽可能地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否则他们会说,我们不想要这样的政策。”

而较贫穷的国家认为,对有史以来绝大多数碳排放负责的富裕国家必须给其他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来自第三世界网络倡导组织的拉曼(Meena Ramam)表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希望无视自己的历史责任,还(借口)说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在周一宣布,未来五年内为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准备的资金将增加一倍至2000亿美元,其中500亿美元将用于适应气候变化——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带来的许多影响已经不可逆转,人们能做的只有在实践中适应。

上周二(11月2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报告指出,2017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球GDP上升的推动下增长1.2%。报告认为,如果要将全球变暖程度分别限制在2°C和1.5°C以内,那么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比2017年分别降低约25%和55%。

10月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才刚刚发布报告称,如果要将全球变暖控制在关键的临界点之内,就需要社会各方开展“迅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改变”。关键的临界点意味着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1.5摄氏度。如今,全球气温已经上升约1摄氏度,距离目标仅有三分之一的距离。

作者:田思奇,界面记者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原刊载于界面新闻,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万鸿嘉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环境的未来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环境的未来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更多关于 自然与生物多样性
查看全部

Insuring Against Extreme Heat: Navigating Risks in a Warming World

Nature Positive Transitions: Sectors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