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多样性和包容性

对于女性而言,家庭为何成为最危险的地方

对于女性而言,最危险的地方是哪里?

答案是家里。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的最新研究显示,大约有六成女性被亲密伴侣或家庭成员故意杀害。换言之,每日被熟人杀害的女性达到137名。而且,这个数字仍在继续增加。

报告显示,非洲和美洲的女性最有可能被伴侣或家人所杀害。在非洲,每十万名女性中就有3.1人遭遇不测;而在美洲,每十万名女性中会有1.6人受害。欧洲女性受到家人杀害的比例最低。但最令人担忧的一点是,该研究强调,近年来在这一方面所取得的实质性进步微乎其微。

Image: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执行主任尤里·费多托夫(Yury Fedotov)在报告中写道:“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无论贫富,成年女性和女孩因性别问题遇害的情况仍十分严重。虽然大多数谋杀案的受害者都是男性,且主要是陌生人行凶,但女性更有可能被熟人所杀害。”

世界经济论坛进行了广泛的样本调查,得出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与联合国进行的上述调查结果一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着眼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并试图在健康、经济、政治和教育这四个关键领域量化男女之间的差异。

Image: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显示,健康与生存指数反映了女性所面临的暴力情况。一部分指标着眼于新生儿的男女比例,以掌握众多有着重男轻女家庭观念的国家中普遍存在的“失踪女性”情况。另一部分指标着眼于男女性在预期寿命方面的差异,以掌握因暴力、疾病和营养不良等因素而产生差异的寿命年限。

通过该指数进行评估后,144个国家中已有34个达到两性平等的水平,还有许多国家的得分极高,仅存在着很小的两性差异。数据显示,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中国是排名最靠后的国家,女婴新生儿的比例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Image: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

相关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表示,对于女性实施的暴力行为,尤其是来自亲密伴侣的暴力和性暴力,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三分之一的女性都曾在生活中遭受过暴力对待和/或来自亲密性伴侣或非伴侣的性暴力。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女性遭到杀害呢?除了家庭暴力之外,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还在报告中列举了其他一些原因,包括与名誉相关的谋杀、因嫁妆引起的谋杀以及武装冲突导致的死亡。报告指出,大部分女性被施暴后并未报案,而大部分暴力行为仍在不为人知地进行着。

Image: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针对应于2019年释放的杀人犯做了一则报告,上述发现正是该报告中的一部分,对全世界的决策者都有重要意义。该机构表示,女性需要获得特定资源来摆脱一段暴力关系。同时,她们还需要专门的支援服务,包括住房、保护令、咨询和法律援助,这些服务能够有效地帮助女性摆脱暴力关系。

该报告总结道:“纵观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无论贫富、发达或正在发展中,每年共有五万名女性因为性别原因被前任和现任伴侣、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家庭成员所杀害。女性需要获得警察及司法系统提供的全面服务和卫生社会服务,这些服务相互协调才能发挥作用。”

作者:Emma Charlton,作家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万鸿嘉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教育、性别及工作的未来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教育、性别及工作的未来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更多关于 公平、多样性和包容性
查看全部

Agritech for Women Farmers: A Business Case for Inclusive Growth

投资商品的无障碍设计可以惠及超10亿人,为企业开辟巨大的潜在市场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