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主播比上大学更有”钱途”?

上大学究竟值不值得?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发布的一篇文章又掀起了有关教育回报的讨论。文章称经济学家的数据显示,参加一场为期8周的真人秀节目,收入可能超过牛津、剑桥学生毕生的工作酬劳。

这篇文章提到的节目叫做《爱岛》(Love Island),是英国一个有关旅行与伴侣的真人秀节目。根据一家经济咨询机构“前沿经济学”的分析,参加这个真人秀节目的选手预计能从出场费和赞助费中获得约110万英镑,而获得牛津、剑桥大学本科学位与不上牛剑相比,给你带来的终身额外收入平均为81.5万英镑,从而引发各方讨论。

随着各国获得高等教育学位人数的增多,加上一些国家高昂的大学费用,催生了更多有关“上大学值不值得”的争论。在中国,类似的话题也受到关注,比如受到互联网追捧的网络主播。

根据一份由花椒直播平台在2016年公布的《网络主播生存现状调查报告》,网络主播月直播15次以上,平均收入9975元,而月直播达到22次以上,平均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其中,45%的主播收入在8001元至15000元这一区间,20%的主播月收入超过1.5万元。

中国网的报道指出,2016年应届大学生的平均工资为4187元。在白领群体中,全国收入最高的北京白领的月平均收入为9240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主播出现之前,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的讨论,但是与其对比的是蓝领技术工人、商人等。再早些年,流行的说法是“读书无用论”。可以说,对于教育回报的质疑一直存在,并且可以说是一个全球现象。

《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指出,“80后”是历史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人,他们中约三分之一的人拥有大学学位。不过,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1965年以来,25至32岁的年轻人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的收入中值没有多大变化”。也就是说,虽然更多人获得了大学学位,但是他们的收入并没有相应上涨。

报道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高中文凭的贬值。换言之,获得大学学位的年轻人收入确实增加了,而仅有高中文凭者的收入降低了,低到足以抵消前者带来的收入增长。如果事实确是如此,那么它能够有力反驳人们对高等教育回报的质疑。

在中国,一项综合分析2005年至2012年、19个不同行业数据的研究显示,中国城镇居民的学历与收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即受教育年限越长,居民个人平均收入水平就越高。具体来说,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收入平均增加0.126%。

然而,这些讨论仅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算获得大学学位的这笔账。对高等教育的从业者而言,他们未必认同、甚至可能反感这个逻辑。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第一位女性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曾在2010年的一场演讲中谈到了大学在当今社会的角色。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知识对我们的社会和经济至关重要。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资本和人类快速流动,通信技术正在经历巨大变革。知识正取代其他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个人发展和社会流动的基础。”

“当其他组织和机构逐渐放弃继承许多使命,大学正在培育世界的希望,解决跨越国界的挑战,解锁和利用新的知识,建立文化和政治理解,以及构建促进对话和辩论的环境。”

不过,前述的讨论主要在于高等教育能否带给我们期望的物质回报,而这里说的是高等教育可以给个人和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回报,通常指的是非物质的、有关价值和人类进步的领域。当然,这也应当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了。

作者:Karen Liu,Formative Content作家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张智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教育、性别及工作的未来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教育、性别及工作的未来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您可以随时点击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