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技能

该不该为所有医学生免学费?

Karen Liu
Writer, Forum Agenda

正值高校入学季,一则纽约大学医学院在开学典礼上宣布免除学费消息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这项新措施的范围包括新生、在校生以及未来的学生,目的是让他们不受高昂学费的束缚、去追求医学梦想。通常在该医学院四年的学费加起来超过22万美元,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而许多学生一毕业就背负上高额债务。

视频中的暖心场面感染到不少中国网友,也有人提出,这个思路能否在国内推广,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免费范围扩展到医学生?

不过,综合国内医学体系的现状,问题似乎并不是能否免除医学生费用,而是免费政策能否解决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考虑这个问题的一大前提是学费标准的区别。根据美国医学院学会(AAMC)的数据,2017/2018学年美国公立医学院学生一年的花费(包括学费、生活费和健康保险等)平均为35704美元,最高的为53327美元。私立医学院的花费更高,平均为57194美元,最高的为66661美元。

另一方面,2015/2016年,美国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为59039美元。以这些数据来简单估算,供一个医学生的花费可能占普通家庭收入的60%至96%。

在中国学习医学专业的成本显然更低。由新浪教育建立的高考院校库提供高校收费标准查询功能,该数据库显示一般医学专业的学费在4000至10000元间不等,与高等院校平均收费标准相符。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03元,中位数为12186元。把平均每个人的收入乘以家庭常住成员数就能得到家庭可支配收入。与美国的情况相比,中国高校医学专业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更合理。

此外,美国国内其实对这个措施的实际影响也存在争论。《纽约时报》近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就指出,虽然纽约大学医学院拥有良好初衷,但免除所有学生学费的做法并非解决美国医疗行业问题之道。

作者认为,美国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从业者偏好收入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的工作,导致行业的不平衡。因此,作者建议应当为那些愿意去收入低但民众需求大、不受欢迎地区的岗位的学生免费,而非所有医学生。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熟悉?去年,教育部曾发文通知为中西部培养5810名免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这些学生须与培养高校和定向就业所在地相关部门签署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承诺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

这种思路的目的无非是想鼓励更多医学生到有需要的地方去。

是的,医学人才资源与现实需求的有效匹配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问题的症结。《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年鉴,发现这10年中,高等院校培养了470万医学专业毕业生,但是医生总数只增加了75万,二者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换言之,读医学专业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成为注册医生的人数则远远小于毕业生人数。

这其中必然牵涉到许多复杂原因,比如医患关系紧张导致执业环境变差、医学生的职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医生编制对从业人员数量的限制等。

但是,这个值得注意的数字却告诉我们,用各种政策让更多人参与和关注医疗行业面临的困难是有益的,但比起学费,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作者:Karen Liu,Formative Content作家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张智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教育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教育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您可以随时点击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精英大学日益全球化

Phil Baty

2024年10月29日

2024年全球青年就业状况如何?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