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和平与安全

地缘纠葛:美日同盟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是世界经济论坛“地缘战略平台”的一部分。

美日两国正面临着两难的局面:中国正在试图改变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而这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日美同盟:扼制海事、网络和太空领域的灰色地带胁迫》一书的作者表示,亚太地区之前所残留的灰色地带正遭受着中国的步步进犯,进而带来了整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中国所采取的强制性手段却又低于日美同盟军事反应的触发门槛,让其无可奈何。

中国在海事,网络和(可能会延伸到的)太空领域的行动,可能会挑战现有的地缘政治局势,损害日美希望长久延续的利益,削弱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威信和威慑力。

华盛顿和东京如何才能应对中国这样一个充满决心的对手呢?中国正在逐步瓦解日本对钓鱼岛的控制权,入侵计算机网络盗取工业信息和国家安全信息,甚至在太空竞争中进一步削弱日美同盟的优势。

由于媒介无法获取(如空间反击)且效果不佳,日美同盟无法对中国采取争锋相对的战略。在这样的情况下,日美同盟如何才能阻止中国在灰色地带的步步进犯呢?

四步走对抗中国在灰色地带的挑战

日美同盟所面临的中国挑战虽然严峻,但却不是难以克服,它要求华盛顿和东京通过四个相互关联的步骤,来遏制中国在灰色地带的进犯。

首先,日美同盟必须利用其规范制定的权力和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来抵挡中国在灰色地带的强制性行动。

其次,日美同盟应该通过加强信息和情报的共享,尽可能地减少各个地域的“匿名性”或“灰色性”,防止中国或其他国家试图在灰色地带有所进犯,并厘清在这些区域活动的“代理人”和其“委托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华盛顿和东京需要保持传统优势,通过抵挡像中国这样的强势对手,击败中国在灰色地带的步步进犯,或寻求其他传统的强制手段来达成地缘政治目标,实现对整个地区的威慑效果。

最后,如果对手依旧试图在灰色地带采取强制性手段,那么作者建议日美同盟也要有能力组织对方,并做出相应处罚,(在威胁解除后)让试图胁迫他们的任何行为者付出代价。这种强硬举措在除了军事领域以外的经济、政治、外交、信息、法律或制度领域也需要一以贯之。

公私部门合作

美国和日本都有条件去动员全球范围内的支持,对中国在灰色地带的行为进行污名化,并加强该区域的相关行为准则。

加强情报、信息共享的合作协定以及相关投资,是美日之间,以及日美同盟与其他区域伙伴(如韩国,台湾或菲律宾)之间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舞台。这一舞台还能够拉拢海域或其他网络、太空领域的合作伙伴。

日美同盟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国家在网络防御方面的公私合作,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网络安全工作,并要求所有国防和关键基础设施相关的私营企业重视网络安全工作。

太空威慑

否决权的威慑力在太空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实现该目标需要日美同盟的不断努力,捍卫地面设施安全,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努力强化其他双向通信手段,改善共同(或共享)的太空意识。 卫星和其他太空资产与地面控制器之间的上、下行链路,以及地面基站的安全保障也需要得到加强。

惩罚威慑也可能是阻止各国在灰色地带步步进犯的一个重要手段,包括利用法律和经济制裁对国家,而地方和私营部门也可让从事灰色地带业务的人付出代价。

个人和企业可能会被国际刑警组织盯上,上市公司可能会从证券交易所退市,产品可能会被禁止在海外市场销售,资产被冻结,签证被拒绝,参与网络安全攻击或进犯海上灰色地带的个人或团体甚至可能会被网络系统锁定,实时跟踪。

本文涉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其中政策、利益及其他事宜均不代表世界经济论坛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与 RAND Corporation联合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达沃斯博客翻译小组·陈达铿

责编:景嘉伊

世界经济论坛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国际安全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国际安全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更多关于 韧性、和平与安全
查看全部

Resilience Pulse Check: Harnessing Collaboration to Navigate a Volatile World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 登录
  • 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 成为我们的会员
  • 订阅我们的新闻稿
  • 联系我们

快捷链接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站点地图

© 2025 世界经济论坛